京津冀搭建民族学生互动平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天上午,“首届京津冀协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在昌平区农业嘉年华广场举行。 本报记者 邓伟摄

  

  北京日报讯(记者 任珊)昨天是民族团结日,京津冀协同推进民族教育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三地将通过学校联盟、结对帮扶、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等形式,在课程教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合作,三地各民族学生也将联合开展夏令营、研修旅行、考察学习,增强往来互动。

  

  在昨天举行的首届京津冀协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上,三地师生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北京的京剧舞蹈《国之新角》、马头琴《蒙古骏马》,天津的舞蹈《贡布酒歌》、小品《京疆丝路情》,河北的民间舞蹈《二魁摔跤》,共同谱成一首民族大团结的赞歌。活动会场还设了几十个展棚,三地少数民族学生穿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通过民族工艺、手工制作、书法篆刻、非遗项目等,集中展示了京津冀三地的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目前,本市共有少数民族学生11.87万人,民族中小学39所,内地民族班21个。通过开展“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争创活动,10年来共有三批74所学校通过验收颁牌,各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德育工作。

  

  京津冀协同推进民族教育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也于昨天签署,三地达成了共建沟通会商、学习交流、资源共享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将建立京津冀民族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由三地教育和民族部门轮流筹办,就区域民族教育工作合作发展重要事项进行协商交流。未来,通过学校联盟、结对帮扶、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等形式,京津冀在体制机制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整合三地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共享共赢的统筹模式,实现民族教育1+1+1>3的效果。教育队伍建设方面,通过跟岗研修、示范讲学、校长沙龙、教师互访等方式,加强三地干部教师的交流沟通。同时,将通过开展夏令营、研修旅行、考察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搭建三地各民族学生之间往来互动平台。

  

  链接

  

  东城启动

  

  “民族团结宣传月”

  

  本报讯(通讯员 李凡)2018年东城区“5·6民族团结日”暨民族团结宣传月昨天启动,天津市民委、河北省民宗厅工作人员也前来取经。

  

  在永定门南广场举行的启动仪式现场,除主舞台的民族歌舞表演外,还设有民族传统文化技艺展示、民族体育游戏体验、民族医药专家义诊等板块。糖人、风筝、泥人、风车等非遗传承大师现场表演民族技艺;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展示跳竹竿、冰蹴球、空竹、花棍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蒙医、藏医、瑶医、回医和眼科专家现场开展健康咨询。

  

  宣传月期间,东城区将陆续开展一系列活动。一是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活动;二是民族团结进步展示活动,包括民族团结故事大家讲、民族团结歌曲大家唱和民族团结电影大家看等;三是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九进”活动,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街道、进学校、进企业及进宗教场所等。

  

  “5·6民族团结日”活动2008年源于东城区和平里街道交通社区,从2012年开始,由东城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并进一步发展为每年五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系列活动。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