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翼阳讲中华小故事之四:气象图标

      上回书说到伏羲由河图推出天地生成数,奠定了十进制和八卦的基础。与此同时羲大大还成立了部落气象台。

那天伏羲开会宣布:今天咱们部落气象台成立了,我先教大家两个符号。


 

 

伏羲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条线。乡亲们,这条横线代表阳,你们以后在泥板上看到这条横线就表明今天是晴天,宜农耕。


 

伏羲又画了一条线。这个断开的横线代表阴,以后你们一看到,就知道今天是阴天,砍柴就别走太远了。


于是规则就这么愉快地制定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郁闷了,仅分阴和阳它不实用啊。出太阳时还飘着阴云,这算阳还是算阴?呼呼地刮大风,把娃刮跑了怎么办?满天大雾又怎么表示?雨水太多把地淹了咋整?


伏羲一想这得改良,阴阳还要再细分才能够落地。于是伏羲又召开了一次部落会议。今天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我将发布八种气象预报图标,它能帮助我们巩固和完善现有的预报机制,是推进部落振兴的关键。


 

首先我们定义这条横线叫阳爻,这条断开的横线叫阴爻,衣嗷yáo。每个气象图标都由三个爻组成。大家说晴天和阴天该怎么表示呢?对,晴天就是三个阳爻(乾),阴天就是三个阴爻(坤)。


 

多云天怎么表示呢?大家看多云是不是在晴天出现啊,这云呢是由水蒸发升腾而成,所以云就是阳的上面飘着一点阴,我们就用下面两个阳爻上面一个阴爻来表示多云(兑)。


 

大风天跟云天就正好相反了,大风卷起尘埃,风上面是虚的下面是实的。上面的晴天被下面的阴遮住了,于是我们用下面一个阴爻,上面两个阳爻来表示大风天(巽)。


 

当天气热得不得了时,就像熊熊火焰在燃烧,但是火焰中间的温度却没有外焰那么高。我们就用上下各一个阳爻,中间一个阴爻来表示热得不得了的干旱天(离)…


 

这次会议发布了八个气象图标,也就是八个卦。当然,虽然羲大大说得轻松,但他可是经过了繁杂的推演。河图数有10个,卦却只有8个,怎么推的呢?


伏羲建立了数与卦的映射关系,以加者为阳,减者为阴,有倍有半,有加有减,十为始,先经五之加减,又经二之加减,复经一之加减,如此三变,十可化生八数,八数即应八卦。由此河图演出八卦。


欲知气象图标如何变身华夏地理图,且听下回分解。



延伸阅读: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变为二,二变为四,四变为八。一之倍数者,为二;二之倍数者,为四;四之倍数者,为八。


十之半数者,为五;五之半数者,取整为二;二之半数者,为一。


加者为阳,减者为阴。


有倍有半,有加有减,如此河图可演八卦。十为始,先经五之加减,又经二之加减,复经一之加减,如此三变,十可化生八数,八数可应八卦。


太极生两仪:


十,加五,得十五,此为阳;


十,减五,得五,此为阴。


两仪生四象:


十五,加二,得十七,此为阳阳;


十五,减二,得十三,此为阳阴;


五,加二,得七,此为阴阳;


五,减二,得三,此为阴阴。


四象生八卦:


十七,加一,得十八,半数为九,此为阳阳阳;


十七,减一,得十六,半数为八,此为阳阳阴;


十三,加一,得十四,半数为七,此为阳阴阳;


十三,减一,得十二,半数为六,此为阳阴阴;


七,加一,得八,半数为四,此为阴阳阳;


七,减一,得六,半数为三,此为阴阳阴;


三,加一,得四,半数为二,此为阴阴阳;


三,减一,得二,半数为一,此为阴阴阴。


卦名与阴阳卦爻的对应关系


依照先天八卦,卦名与阴阳卦爻的对应关系如下:


阳阳阳,此为乾卦;


阳阳阴,此为兑卦;


阳阴阳,此为离卦;


阳阴阴,此为震卦;


阴阳阳,此为巽卦;


阴阳阴,此为坎卦;


阴阴阳,此为艮卦;


阴阴阴,此为坤卦。


十经三变 化为一至九


十历经三变,所得取半数,化为一、二、三、四、六、七、八、九。


十变为九,历经加五加二加一,对应阳阳阳,此为乾卦;


十变为八,历经加五加二减一,对应阳阳阴,此为兑卦;


十变为七,历经加五减二加一,对应阳阴阳,此为离卦;


十变为六,历经加五减二减一,对应阳阴阴,此为震卦;


十变为四,历经减五加二加一,对应阴阳阳,此为巽卦;


十变为三,历经减五加二减一,对应阴阳阴,此为坎卦;


十变为二,历经减五减二加一,对应阴阴阳,此为艮卦;


十变为一,历经减五减二减一,对应阴阴阴,此为坤卦。


这样,我们就由河图推演出了八卦。


按照先天八卦的顺序,八卦环状排列,反时针方向依次为:乾卦,兑卦,离卦,震卦,坤卦,艮卦,坎卦,巽卦。


兑乾巽


离中坎


震坤艮


延伸阅读内容摘自《算术漫谈:由河图推演先天八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