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的重负:腰间的学问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服饰物,古人和我们用的是一样的?答案是:有!这种东西就是皮腰带。这么回答其实并不精确,用皮子做腰带没什么讲头,只要把皮子裁成一条即可。重要的是如何把裁好的皮条固定在腰上,也就是如何扣结皮带才是关键。就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才发现,一两千年前的古人用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的方法几乎一样。

  一、千古同一腰带

  当然,这样说对古人是不公平的,应该是说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活在古人智慧的庇荫之下,完全没有自己的新创造。

  束腰是人类古老的衣着需要,从周代甚至更以前开始,贵族的腰间有两条腰带:一条是很宽的丝织物,叫作大带,也就是绅;另一条是皮质的相对较窄,叫作革带。大带美观但无法负重,组玉佩、青铜剑都无法依附在大带之上。于是更结实、更能负重的革带就成了大带的搭档,它用来承载玉和剑。那时候的革带还很简陋,既与我们今天的皮带不同也不如后世的革带华贵:与今天不同是还没有发明扣具,皮带的固定还处在最原始的状态,就是在皮带的两头各安一丝绦,然后两个丝绦相系就把皮带拴在了腰上。革带不如后世华贵,其实间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连固定的方式都还如此粗鄙,后世皮带上那些华丽的金玉带饰自然更没有出现,此时的革带还只具备束腰负重功能,而不具备装饰功能。

  二、两千年玉带钩

  一种叫做带钩的东西于春秋时期粉墨登场,它代表着一种华丽的取向,成为皮带上的第一个扣具。其实,最早的带钩在良渚文化就已经出现,它和玉琮、玉钺、玉璜、玉三叉形器等伴生于巫王之墓,显然是最高阶层结束腰带之物。带钩的基本样子与中国常见的一种叫做“如意”的艺术品很像,都类似于一个横躺着的“S”形,一边有一个微微上翘的钩首,另一边的背面藏着一个带槽的钮子。带钩背后的钮子卡进皮带上钻好的眼里,它就被安装在了皮带的一头,而皮带的另一头上安装着一个环,皮带围腰一圈后用带钩的钩首钩住那一头的环,皮带就扣结成了一个闭环,固定在了腰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出土良渚文化玉带钩

  这个方法其实还是系丝绦的那个思路,只不过把丝绦换成了复杂而艺术的带钩与环,而连结的方式则相应地从系绳子简化成钩、环相搭。这种结构下要想让皮带服帖,皮带的长度就得正好与腰围一致,可见那个时期的皮带一定都是量身定制版,换句话说就是量产的成本较高,所以,带钩时期的革带无疑较为贵重,贵族所用的带上之钩也就愈来愈走向华丽。先秦时期带钩有两种风格,形象地说就是一种瘦高、一种矮胖,瘦高的带钩多为中原国家所用,矮胖的则是南方,实际就是后来大楚国地域喜爱使用的一种带钩式样,而带钩的材质则主要是青铜和玉。

  玉带钩如今是古玉收藏里的一大品类,而青铜带钩除了有几个国宝级文物外,其余在收藏品市场里不成气候。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在带钩的使用材质上玉本身就比青铜的等级高得多,在先秦时期玉才是最高等级的宝物,是“君子”象征,高级别的贵族和高级别的场合一定是使用玉带钩的。而那几个国宝级文物的青铜带钩,都是身上嵌满了各种宝石才成为珍品,如果只是一个纯青铜制品定不会有此待遇。二是青铜带钩的使用时期远没有玉带钩那么长。从南北朝开始新的扣具取代了带钩,是以中国带钩的使用高峰期是春秋到东汉。东汉以后带钩不再重要,金属的使用上青铜也完全让位给了铁,因此青铜带钩到东汉就戛然而止,而玉带钩的生命则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从隋唐开始,玉带钩除在冕服、朝服上做装点之用外就很少在革带上使用,更多是作为一种休闲装的配件存在,就是丝制的绦带的扣具。因此后来的玉带钩更应该被叫做“绦钩”,不过玉带钩之名实在太大,人们并不愿意中断这样一个悠久响亮的名称。玉带钩的式样在两千多年里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不过是体量时大时小,又衍生出了几个著名的分类来而已。这是因为它的形制和纹饰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中国文化符号的最高端,那就是龙。从春秋时期开始,玉带钩的钩首部分就几乎都是龙头,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里,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带钩钩首使用了鸟和鹿的形象,其余毫无例外的都是龙,各种龙。

  最早的玉带钩,它钩首的龙头还带着远古的遗韵,颇似红山的C形龙头或者商代的虺龙龙头,然后它随着朝代的变化一路演进。直到明清带钩,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龙头模样了——玉带钩几乎可以作为研究中国龙图腾样貌演化的绝妙标本。而在龙头之下的钩身部分,也从以阴线刻划的抽象纹饰一步步向龙纹和浮雕潜进。最终到明清时期,终于各种栩栩如生的浮雕、镂雕龙形占据了钩身,最著名的就是明清两代的标志性玉带钩形制——苍龙教子。从龙形与玉带钩的关系可以判定,玉带钩从一开始就必然是国家核心统治阶层腰间的重器。

  三、带扣的源流

  很多人只知道古代的玉带富丽堂皇,却并不知道或者是没有想过它是如何系在腰上的,这个问题的关节点就是扣具。而让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在带钩之后通用的皮带扣具,就是我们今天系皮带的扣具,也就是那种一个活舌卡进带眼将皮带别住的东西。这个东西在中国历史久远,长达两千年,它的来历说来惭愧,会让现代人的自尊心受到阻击:第一,它来自胡虏,也就是文明程度远低于华夏的蛮族;第二,它本来是勒马用的,实际是在马身上用得很好才演化给人用的。

  与华夏地区发明带钩作为皮带扣具同时,在非华夏地区另一种皮带体系也形成了,就是所谓匈奴·东胡革带系统,它与华夏革带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扣具上,它发明的是一种叫做带 的扣具。《说文解字》:“ ,觼或从金、矞;觼,环之有舌者”。它最初的形制就是一个金属环加一个罕见的玉质带,也许它只可能出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因为秦国在此时同西戎、东胡一样都是被华夏地区所鄙视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宝鸡秦墓出土春秋秦国玉带

  上一个往前伸出的小舌头,这个金属环固定在皮带的一头,皮带上有一排带眼,皮带的另一头穿过金属环后用小舌头别在一个合适的带眼里,这样形成闭环,皮带固定于腰。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又出现了更高级、更美观的带 ,是一种方牌子,上面雕铸纹饰或图案,牌子前出一个舌头并开一个孔,皮带另一头穿过此孔后用舌头别住带眼。这个形式就很熟悉了,它与我们现代两种常用的皮带扣的一种差不多,就是那种一个方牌背后有一个钉状钮用来扣别带眼的,所不同只是古代的方牌是在前面扣别带眼。

  这种带 结构好处显而易见:

  (1)便于骑马,华夏地区的带钩式结构很明显是不适合骑马的,它很容易被颠散;

  (2)量产的成本大幅降低,因为与现代皮带一样有排眼,它的长短可调了。

  华夏民族在文化上从来对胡虏是蔑视和自岸的,虽然匈奴·东胡系统的革带非常实用,但中原地区的诸侯们依然对其嗤之以鼻。大概既因为它是胡人之物,又因为它无论怎样,也很难像带钩那样产生艺术的美感和庄严。赵武灵王以国君之尊,推动一个“胡服骑射”的国防工程都是那么地艰难,更不会有人为了小小的皮带承受风险,因此,这种带 系统的皮带在先秦的华夏地区是作为车马具来勒束马腹的。

  带系统还有一个小小的不足,它的舌头是铸死的,这样在扣别带眼时难免费劲,于是实用主义的、没有那么多文化羁绊的胡人再一次发挥了想象力,他们把那个小舌头铸在了一个活动横轴上,我们今天最常用的带扣就此诞生了,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很可惜,这个伟大的发明最早依然被华夏民族用于勒马肚子,因为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活舌带扣形象来自于秦始皇兵马俑2号坑T12出土的陶马,而最早的此类活舌带扣的实物也是来自河北满城1号西汉墓的马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带扣

  这个局面又拖延了四百多年,终于在南北朝时,胡人发明的带扣从马肚子上移到了人肚子上。因为那是个“五胡乱华”和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北方的胡人对汉人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一个小小的皮带也就顺便见证了那段历史。南北朝开始,现代式的活舌带扣已经成了革带的统一标准,上一编里提过的隋文帝画像里,杨坚的革带就已经是这种样子,这种发源于胡虏的腰带终于系在了至尊的腰间。想必,代表汉文化的世族们对于胡带横流是心中不快的。但大势已经如此,他们便运用起汉文化最核心的能力——融合与改造,开始重塑这来自蛮族的皮带。

  前节所录的晋武帝冕服图,腰间还只是一条普通革带。此两幅帝王像的对比,证实了南北朝的胡汉相融是玉带产生的原因

  四、粉墨玉带

  皮带的模样已无可更改,那在何处下手改造它呢?最直接也最方便的方法当然就是在上面加东西,因为汉武帝确立的儒家思想体系里,最核心的就是“礼”,就是等级与规矩。一个光素的皮条子是无法体现等级、规矩的,但只要给它镶满东西就可以用材质、数量这些要素来体现。于是,皮带上出现了带 与铊尾,同时,以带的材质、数量来认证等级的一整套规矩诞生了。毫无悬念地,基本退出革带系统的玉带钩的位置由玉带 和玉铊尾补了上来,玉依然是整套革带等级制度里的最高一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玉带”就此登上舞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前蜀王建墓出土玉带

  带 起源于东汉晚期,是镶嵌在皮带上的方形或圆形的片状物,通常会在上面琢刻图案,甚至使用繁复的浮雕和镂雕技法使之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有的带 会加装一个环用来系玉佩、鱼袋和刀剑。铊尾是在皮带尽头沿边镶嵌一块较长的片状物来作为尾部包头,革带系好后它在人的后腰出现,或向上或向下,或单尾或双尾。不过到了明代就都是双铊尾向下了,我们经常在古书插图或木版画中,见到大官背后有两个支支愣愣突出来的东西就是此物。

  从北朝后期开始,历代都对革带有严格的规制。北周和隋规定,最高级别的革带十三 ,是天子之具以玉为之。唐初还是继承的隋制,天子用十三 ,三品以上用十二,四品十一,五品十,六与七品九 ,八与九品八 。唐中期后国力不足乃革隋弊,规定天子之带为九 ,最高级别的革带为玉带,三品以上方可使用。宋虽然喊着说“尚金”,一品大员也是着金 之带,但皇帝却只系“排方玉带”,如果有特赏的勋贵亲王,皇帝赐的也都是玉带。可见所谓“尚金”不过是国威不足、西域不通、高档玉料紧缺的遮丑之词,最顶级的还是玉带。

  到了明朝,玉带登峰造极,皇帝的玉带二十二块带 ,大臣的玉带十八块带 。如此多的带 必然造成玉带超长,于是明代的玉带通常不是服服帖帖地围在腰间,而是松松垮垮地趴在胯上,也许只有严世蕃那样的大号胖子才能让玉带真的像条腰带。于是,根据明朝服饰设计的传统戏服里,当官的腰上就会挂上一个呼拉圈似的东西,那就是明朝那条超级玉带的艺术再现。

  带 之于古人是地位识别系统,而于现在的我们则是历史信息的记录体,它本身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的标志,它身上的图画同时还清晰地表现着历史。在历代玉带 的图案中有三种非常有名,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史料意义:一种是唐代的胡人乐舞,一种是宋代的仙、道图案,另一种是大名鼎鼎的春水秋山。在唐代的玉带 上,胡人乐舞是很大的一类图案,它通常表现为一个欢乐的舞人在表演舞蹈,而这个舞人无论衣着和长相都具有明显的中亚特征,这种带 非常鲜明地展现了唐代开放的世风以及唐帝国与中亚、西域的密切联系。宋代有一批玉带 上琢刻着仙人或道人的形象,这在历代的玉制品中是较为少见和突出的,因此不能不让人把它们和徽宗这位“道君皇帝”联想到一起,自然还会联想到“靖康之耻”这千古一叹。

  至于“春水秋山”是指一类大题材中的两个主题,跨越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它们起源于辽国的“捺钵”。“捺钵”系契丹语,译成汉语即“行营”“行在”的意思,是辽国皇帝亲自领导、参与的四季渔猎活动。“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史》中记载,将有鹘攫天鹅图案的服饰称为“春水之饰”,将有虎鹿山林图案的服饰称为“秋山之饰”,故将此种玉器定名为“春水玉”和“秋山玉”。这类内容的作品,充满了淳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情调,是极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玉器作品,虽内容大体一致,但每件的具体形式却绝无重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辽、金、清这三个起于东北的国家的活力源泉。应该说玉带这种腰间的学问着实是我们要仔细拜读的一部大书。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