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文物戏精更要看文化正剧

  日前,随着H5产品《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千万万网友所熟知。正襟危坐于博物馆里,乏人问津、日渐蒙尘;化身“戏精”,则分分钟晋身“网红”,家喻户晓。从传播量来衡量,《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是成功的。

  借助“戏精”人设,文物们混了个脸熟,但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是插科打诨的谐星,而是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艺术价值,挑大梁演正剧的“严肃艺术家”。只不过,因为没有人愿意看它们板起脸孔演正剧,所以只好放低身段扮演一回谐星,先把目光争夺过来。现在,目光聚焦到它们身上了,观众也走进剧院了,接下来,它们最擅长表演的历史文化正剧,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欣赏吗?

  对观众来说,是否把目光投向文物,这是一个意愿问题。但能否走进文物的世界,理解、领悟文物身上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艺术价值,除了意愿之外,还有一个鉴赏和理解的门槛问题、能力问题。

  玉器可能只是一件把玩之物,但高古玉却被奉于博物馆里的庄严殿堂。为什么?因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社会,玉器是神圣的礼器,被古人视为天与人、人与神之间的“灵媒”。同理,硕大笨重的青铜器在古代也是国之重器。 “问鼎”的典故,就说明了鼎不但是一国之宝,而且还是一国政权的象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独特的玉文化、青铜文化,面对一件玉器文物、青铜器文物的时候,就很难真正理解它、鉴赏它。

  一场“文物戏精大会”,激发起千千万万人对文物的兴趣。然而,在“混个脸熟”之后,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使人们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毕竟,谐剧虽然欢乐有趣,但要说营养价值,还得是正剧。 摘自《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