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正月兵部为驰报近日虏情事行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

 

  纵37厘米 横555.5厘米

 

  本件档案系崇祯八年(1635)正月,兵部“驰奏近日虏情并操纵机宜”,得圣旨后,咨送宣大总督、宣府巡抚和工部“请照正月二十日圣旨速议施行”的行稿。

 

  行稿有三项内容,一、首先转奏:崇祯八年(1635)正月初九日,宣府巡抚陈新甲呈报,张家口外蒙古各部强烈要求开放马市,以马换茶和其他日用品,以及边防官员的应对措施。二、通报从俘获的蒙古人口中了解到的蒙古各部,以及其听从满洲后金号令的情况。指出“夫奴一酋长耳,何以诸夷畏之若虎,先声所到,无不披靡”。三、奏明驻军严重缺乏粮饷、军械,故会同宣大总督杨嗣昌以及监军武俊合词恳请“火器、军需一并作速颁给”,以免官兵“张皇”。

 

  崇祯皇帝于十天后(正月二十日)即颁发圣旨:“知道了。奴退已经五月,练兵、买马、储蓄、修理等事仍尔泄缓,且经制尚未议定边事何时振刷。该镇健丁粮饷、马匹、料豆、盔甲,已有旨。所请大炮作速议给。该部知道。”遵奉圣旨,兵部迅速转达:“一咨宣大总督、宣府巡抚……烦照明旨内事理,钦遵,查照施行”;“一咨工部……烦照明旨内事理,将所请大炮作速议给施行”。

 

  按:《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皇太极远征察哈尔,林丹汗渡黄河西进。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皇太极远征宣府大同,兼收察哈尔部众。七月初八兵分四路从独石口、龙门口、得胜口和尚方堡入明朝边境,袭掠朔州、应州、代州,兵围大同、攻克万全左卫,至八月初七班师东归,九月十九日回到盛京。史称“东师入口之役”。

 

  陈新甲,长寿人。万历时举于乡,为定州知州。崇祯元年迁关外要地宁前兵备佥事。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崇祯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宣府巡抚:全衔称“巡抚宣府地方赞理军务”。宣府,明代卫名,洪武二十六年(1393)为防御蒙古设立宣府左、右、前三卫,治所在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区,为近畿防御要地;巡抚,明代官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为置巡抚之始,宣德时乃于关中、江南等处专设巡抚,以后遂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正统元年(1436)敕命都御史出巡塞北,故奏设宣府巡抚,兼理大同。景泰二年(1451)另设大同巡抚,后复并为一,成化十年(1474)复分设,十四年(1478)加赞理军务(参见《明史》卷七三),后直至明末相沿未改。

 

  宣大总督:全衔称“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明景泰中设总理宣大军务,嘉靖初兼辖偏保,二十九年(1550)始定设:改偏保,改山西,有全衔之称。三十八年(1559)移驻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后移驻怀来(今河北怀来县东)。隆庆四年(1570),移驻阳和(今山西阳高),辖宣府、大同、山西三府三镇。后相沿未改。

 

  杀胡堡:即杀虎口,在山西右玉县北部,明代长城要口之一,为山西与内蒙古之间的交通要冲,俗称为西口(称张家口为东口)。

 

  独石口:在河北省赤城县北,为外长城南北交通口,形势险要。明初建成,为宣府镇的屏藩。宣德中移开平卫于此。正统末陷于瓦刺,景泰中恢复,此后屡次增筑,为上北路参将驻地。

 

  张家口堡: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今张家口市,明代筑堡防御蒙古,为中原与蒙古的交通要冲。

 

  兴和:元皇庆元年(1312)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所在高原(今河北省张北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张北、怀安,山西天镇,内蒙古集宁市、太仆寺旗之间地。明初改为兴和府,后废。洪武末改置兴和守御千户所,辖今张北县地,以重兵驻守。永乐二十年(1422)为蒙古阿鲁台袭陷,移治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本件档案中的“兴和”,也泛指明初兴和府(兴和守御千户所)一带地方。

 

  归化城:旧地名,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板升:蒙古语音译,意为人们聚居的地方,大体相当于汉语“村落”之义。

 

  夷、东夷:“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在古籍里有时也将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称为“夷”),亦称“东夷”。本件档案中的“夷”、“东夷”则为专称,“夷”指蒙古族,“东夷”指满族(或指满族建立的后金政权)。

 

  吉囊:明代蒙古贵族首领称号之一。明人记载中写作“吉能”或“济农”,是亲王的译音。初用于明宣德八年(1433),脱脱不花自立为太宗汗后,以其弟阿噶巴尔济为济农辅政,后济农遂为蒙古贵族的称号。

 

  宰生:明清文献中一般写作“宰桑”或“斋桑”(原为古汉语“宰相”一词转音形成的蒙古语),是汉语音译的蒙古贵族称号,一般用于非成吉思汗家族出生的贵族。但本件档案中的“宰生”则泛指蒙古部落首领、头人。

 

  插汉:也作“插汉儿”,明代漠南蒙古的部落。原为蒙古汗的直辖部落。嘉靖三十五年(1556),达赉逊库登汗因受土默特部俺答汗所迫,游牧于辽东边外,因近边故称所部为“察哈尔”(蒙古语“近边”之义)。崇祯七年(1634)为后金(清)所灭,首领林丹汗走死青海,其子孔果尔?额哲率部降清,被安置于义州边外。档案中的“插酋”即指插汉部首领林丹汗。

 

  顺义王:原指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1507-1581),也作“阿勒坦汗”、“安滩”。隆庆四年(1570)受明封为“顺义王”。崇祯时他虽然已死,但子孙袭封,故明代习惯上有时仍称其为“顺义王”。

 

  哈刺慎:明代东蒙古右翼部落。亦译为哈刺真、哈刺庆、哈喇沁等。

 

  小王子:明代东蒙古(鞑靼部)可汗的别称。元室后裔。始于马可古儿吉思(乌珂可图汗)。明代蒙古战乱纷呈,权臣专权,可汗成为权臣争霸的工具,任意废立或杀害。岱总汗托托不花与瓦刺领主也先争权,兵败被杀。景泰五年(1454)哈喇慎(喀刺沁)部领主孛来等立年幼的马可古儿吉思为可汗,明人以小王子称之。此后,达延汗、卜赤汗、打来孙汗亦被称为小王子。明人并将达延汗的直系左翼察哈尔部称为“小王子部”。

 

  奴、奴酋、东奴、奴酋王子:奴、奴酋在明代官文书习惯上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崇祯八年(1635)努尔哈赤已去世,但明朝人仍习惯上以“奴”、“奴酋”或“东奴”指满洲贵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奴酋王子指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