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复制云冈石窟:千年容颜“永驻”

位于山西大同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第三窟,被原比例、高精度复制到千里之外的青岛。文献记载,它开凿于北魏,是可容纳3000余人的大型塔庙窟,形制罕见,我们熟悉的那尊阿弥陀佛高10米,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前后历时两年,复制窟整体长17.9米,宽13.6米,高10米,真正实现了云冈石窟第三窟1∶1还原,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大体量的文物复制工程。窟内既有气势宏大、雕刻精美、形神兼备的造像,也有完整的石窟形制,同时还还原了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可移动的云冈石窟复制窟陆续完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D打印复制云冈石窟

文物图像记录的方法很多,传统的朱墨捶拓、摹写形态,近代以来的手工测绘、照相、摄影等都是文物图像记录常用的手段。不过,这些方法除了耗费工时外,准确程度也难以令人满意。由于图像记录技术的限制,我国那些重要的石窟造像,如著名的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大足北山石刻等,精确的图像记录工作一直没有能完成。随着数字图像采集和处理技术的进步,文物的图像记录逐步引入了数字记录技术,长期困扰考古及文物保护文物的测量问题终于有了更精确和更便捷的手段。目前著名的石窟寺大都完成了数字化记录,这是最好的保护,也是研究的前提。

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其遗产性质有别,文化特征各异,保存状态不同,保护方法也有所不同。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不可移动文物,风吹日晒,冰雪冻融,水浸盐蚀,霉菌滋生,空气污染等,都会导致文物受损。除此以外,突发灾害、武装冲突、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等原因,都在使文物逐年消亡。将许多文物的现状准确、全面、系统地记录下来,保存起来,是使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信息流传永久的前提。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