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横街一废墟中翻出两块清代墓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废墟中发现的两块清代墓碑。

   

  路桥区横街镇洋屿山村附近有个废弃的旧仓库,谁也未曾想到,几十年无人问津的断壁残垣中,竟翻出两块清代墓碑。墓主是当地名士陈学逊,而落款者更是百年前的台州“学霸”——曾授翰林院庶吉士、刑部掌印执事中等职的杨晨,后成为造福一方的实业家。

 

  断壁残垣中,发现两块镌字墓碑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路桥区横街镇,在镇文化站的大厅一角,两块石碑四周垫着旧报纸,小心地斜倚墙边。

 

  “皇清太学士,本村杏田庄,陈公,讳学逊,号樊燧……”方方正正的正楷大字极易识别,两块墓碑上镌字相仿。经测量,两块墓碑都是94厘米高,稍长的一块168厘米宽,短些的132厘米宽。记者注意到,其中一块遍布青苔,另一块颜色晦暗。镇政府工作人员陈坦然告诉记者,墓碑被发现遍布青苔的这一块,因碑文面朝上,经年日晒雨淋之缘故。区文物部门赶到后,确认此墓碑必有另外一块,马上就在附近进行查找,发现另一块刻有碑文面朝下。当地百姓都非常支持政府工作,主动帮助将墓碑运至镇文化站保存。

 

  说到两块石碑被发现的经过,陈坦然有些惋惜。5月5日,镇工作人员因征地工作,到洋屿山村附近的废旧仓库上丈量土地,发现仓库里头一面断墙上刻有大字,这才发现这面“断墙”不同寻常。

 

  当地村民介绍,仓库是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建的,两块墓碑当时被用来当做仓库隔墙,随着“生产队”被历史所淘汰,旧仓库逐渐废弃,两块墓碑也就在废墟里躺了近半个世纪。

 

  墓碑主人和题字者,都是当地大名士

 

  两块墓碑各有残缺,上头所镌刻的字加起来不到百字,虽然每个字都不“面生”,但因并非白话文,连起来却不易懂。对此,陈坦然作了一番解读。

 

  碑文内容分两部分,分别为墓主信息和落款人信息。

 

  “皇清太学士,本村杏田庄,陈公,讳学逊,号樊燧。偕配,皇清例授孺人,罗氏孺人。暨续配,皇清例授孺人,丁氏孺人,之佳城”的意思是,这是清朝太学士,杏田村陈学逊(号樊燧)与原配罗夫人和续配丁夫人的墓地,孺人指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記名繁缺道、刑科给事中、翰林院修,同邑,杨晨顿首拜题,光绪念(通‘廿’)伍年岁次己亥季冬。”说的是同县友人杨晨在1899年冬天落款,記名繁缺道、刑科给事中等,是杨晨的曾任职务。

 

  杨晨是清末著名诗人、实业家,留下《台州丛书后集》、《三国会要》、《路桥志略》等著作,还曾创办“越东轮船公司”,开创台州航运事业。

 

  作为历史物证,墓碑将被收存路桥区博物馆

 

  陈学逊是杏田村人,杏田也就是洋屿山村的旧名,在一个半世纪前,陈学逊在当地当属“风云人物”。陈学逊本人曾为“太学士”,也就是当时最高学府的学生,如换到现在来对比,相当于北大、清华的高材生。翻开陈家族谱,溯源而上已有六七代,陈学逊家兄弟三人,在当地均小有名气。

 

  陈坦然分析,陈学逊卒于1867年,而碑文立于1899年,应当是陈学逊续娶的妻子过世后,杨晨为其重新立的碑。碑文写的“顿首拜题”,说明陈学逊与杨晨的关系非同一般。

 

  两块墓碑重见天日,对研究杨晨的书法,横街镇的历史人物,均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要打造有故事的横街,挖掘路桥的人文历史,这些文物将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陈坦然说。

 

  目前,两块墓碑的缺失部分及原墓址上的“石猴”,当地工作人员仍在寻找,而两块墓碑在文保所寄存一段时间后,将被转移到建成的路桥区博物馆收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