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已出土明代服饰300余件 明代三品孔雀纹官服世间罕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泰州已出土明代服饰300余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明代三品官服为“驼黄色暗花缎底绣孔雀纹补服”。

  这件孔雀纹补服,1980年发现于海陵区鲍坝,是徐蕃墓主人徐蕃的官服。衣长131厘米,两袖通长242厘米,面料是姜黄色八宝四合云纹暗花缎,里料是姜黄色朵花杂宝直径纱。

  这件补服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前胸和后背各缀的边长为39厘米的空绣孔雀纹补子,堪称明代暗花缎的优秀作品。补子用平纹绢作底,以平针、正戗、反戗、套针、接针、刻鳞等多种针法刺绣出两只上下对飞的孔雀;以劈绒线绣深浅不同的云纹,以衣线(双股合捻)绣孔雀的翅膀,以铁梗线(以细铁丝为芯,外缠丝线)绣孔雀各部位的轮廓,这反映了当时织造工艺的顶级水平。

  市博物馆馆长解立新介绍,在我国现存明代服饰中,三品官服较为罕见。泰州市出土的这件孔雀纹补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人民画报》在刊载“中国历代服饰”时,就是选用这件补服。故宫博物院研究服饰的研究员看到后,认为其代表了当时我国织造业的最高水平。日本在编写有关世界珍贵文化遗产教材时,曾委托我国文物出版部门专程来泰州市拍摄这些服饰资料。

  补服

  补服又称补褂、外褂,是明清官吏的主要服饰。补服的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上面用不同的“禽”和“兽”区别文武官职。

  补服制度始于明代,清代官员所着补服,借鉴明制,图案仅有少量变化。

  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此外,明代“赐服”还有补子的图案为蟒、斗牛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