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非遗“亮相”上海浦东机场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5月25日,“醉美乡愁·魅力中国”主题文化展演活动在位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五洲中路处的“乡愁小栈”太仓展厅上演。当天,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舞动的传统文化”太仓非遗特展,通过互动、表演等形式,生动地向旅客推介太仓文化和太仓非遗。过往的乘客被非遗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纷纷驻足,一探究竟。
  
  活动开场,是由太仓浏河镇的表演艺术家带来的江南丝竹艺术表演。“江南丝竹”广泛流行于长江以南,“丝竹”的“丝”是指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等丝弦乐器,“竹”是指笛、笙、箫等竹制管乐器,这就是“江南丝竹”名称的来历。不少旅客之前对江南丝竹并不了解,也很难从字面上猜测是什么,通过这次非遗活动,才知道江南丝竹原来是一种民间器乐乐种,直呼“涨姿势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太仓浏河艺术家表演江南丝竹
  
  只见表演艺术家们拨弄手中的乐器,把乐曲《紫竹调》《喜洋洋》的艺术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美妙的乐声,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艺术家高志坚介绍说,《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的传统小调歌曲,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其词其曲,都有浓厚的吴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沙溪镇残联阳光乐团舞蹈队表演滚动艺术快闪
  
  欣赏过美妙的乐曲合奏之后,民间文艺瑰宝滚灯表演也让人目不暇接。滚灯,是一项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流传于江浙沪一带,已有近千年历史。在传承的基础上,太仓的滚灯传承人不断探索创新,结合拉丁舞、木兰拳、龙狮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编排了一系列兼具传统与时尚元素的滚灯节目,现在滚灯已录入江苏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次滚灯展演的9位艺人均来自太仓沙溪镇残联阳光乐团舞蹈队,都是聋哑人。她们的世界虽然没有声音,但中华传统文化为她们打开了沟通社会的一扇门,她们用专注和热情,将古老的滚灯舞出现代韵味,舞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来自希腊的一位古典钢琴演奏家,当得知她们是聋哑人时不禁竖起大拇指。他说,这是他看过的中华传统文化最动人的表演,非常精彩,让人感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耀良手工制作竹编
  
  “传统老手艺,只有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走进‘千家万户’,才能真正活起来。”沙溪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王耀良先生说,竹编从选竹、锯竹、破竹到编织、刷磨,再到竹编成品,一套流程下来10多个步骤。王耀良边编边介绍,只见他熟练地上下翩飞,不一会儿,由一把竹篾编出的竹篮就成型了,精致美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太仓龙狮制作
  
  很多人见过舞龙舞狮,但真还没见过龙狮怎么制作的。活动现场,由太仓非遗传承人仇国良、顾浩强带来的龙狮制作展示,让过往的旅客大饱眼福。仇国良介绍,龙狮制作要经过剪裁、设计、拼接、粘连、组装,百余道工序,过程精细繁琐。太仓制作的龙狮,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职庆典上,华人社团舞龙表演所用的龙就是太仓民间工艺美术厂制作的龙。
  
  太仓的非遗,在浦东机场圈粉无数。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娄东画派的发祥地,素有“锦锈江南金太仓”的美誉。同时,太仓也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德企之乡”,截至目前,拥有近300家德资企业。现场一位来自德国的旅客说,太仓兼具“江南水乡”和“德国小镇”的双重特点,既宁静又开放,每次去太仓总感觉像到了水乡版的“德国小镇”一样。
  
  太仓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靠近上海,与上海逐渐形成了同城效应,一直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依托一小时交通圈优势,阳春三月开始,到“江尾海头第一镇”太仓浏河品尝江海河三鲜,到千年古镇沙溪逛老街,到万丰村、东林村、电站村体验乡村游,便成为上海、苏州等周边游客到太仓的必选项目。现场,太仓旅游局进行了暑期旅游产品推介,丰富的旅游活动以及有趣的旅游线路,吸引不少旅客前来咨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次非遗特展是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内太仓展厅内举行,该展厅是由太仓市委宣传部、太仓市旅游局与沙溪、浏河两镇联合打造。展览以“现代田园城 幸福金太仓”为主题,分为“隐逸江南 诗画沙溪”“天然长江口 风情旅游港”“四季太仓”“幸福金太仓”等板块,展厅以精美图文、宣传视频、沙溪古镇微缩景观、郑和宝船模型、浏河的长江三鲜、幸福笑脸墙以及琉璃、漆画、龙狮等浓浓的太仓元素,向国际机场内的中外旅客诉说着太仓这座江南小城的美丽与丰饶。
  
  据悉,这已是太仓第三次以主题展厅的形式亮相浦东国际机场。自今年1月中旬开展以来,太仓乡愁小栈展厅受到众多中外旅客关注,每月入馆参观旅客达10万人次,展览持续至今年5月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