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楼觅踪——天一阁志愿者寻访宁波现存藏书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宁波历来人文渊薮,自南宋以来,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的藏书楼,但是藏书楼保存至今的并不多。值“5·18”国际博物馆日,我馆特组织了天一阁文化志愿者一行前去寻访了孙家溎先生的蜗寄庐,徐时栋的烟屿楼以及黄澄量的余姚五桂楼。

  这三座书楼都与天一阁有着莫大的渊源。蜗寄庐是浙东现代著名藏书家孙家溎先生的藏书楼,因藏书之所地不甚大而自喻“蜗庐”。孙家溎先生不意仕进,专注地方文物和文献典籍,在上世纪初值故家旧藏纷纷流散海外之际,日坐书肆搜购典籍,为抢救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蜗寄庐藏书共约两万卷,藏书数量虽不多,但版本精美,善本约占总数的一半。蜗寄庐藏书于1979年10月捐赠给了天一阁,如今的天一阁千晋斋内“百川归海——藏书家捐赠与天一阁藏书发展”中就展陈着孙家溎先生家属捐书给天一阁的事迹,据《孙氏蜗寄庐捐献图书文物记》,孙家共向天一阁捐赠古籍九百余部,字画86件。蜗寄庐所赠古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徐时栋是清代浙东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他生活在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年代,两遭兵火,藏书一再被毁,他却毫不气馁,藏书三毁四聚,从烟屿楼到城西草堂,再到已经迁至天一阁南园的水北阁,其藏书经历在我国藏书楼史上是罕见的。烟屿楼在今共青路48号,坐西朝东,五间二弄,上下二层,书藏楼上。与天一阁范氏禁约一样,徐时栋也立有烟屿楼藏书约:“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爪伤,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璜,勿率意涂抹,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他把藏书约内容刻在木章上,木章分五行,竹简式,用蓝色盖印在每册书的上面。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军进攻宁波城,此时徐时栋避居鄞县西南建岙,其烟屿楼藏书尽为人窃掠,或被无知者当做引火燃料随意烧毁,事后检点,已所剩无几。后徐时栋迁居西门外的城西草堂,整理旧编,访求散佚,得书五六万卷,不幸又于同治二年(1863年)遭火灾,书楼及数万卷藏书付之一炬,但徐时栋并未气馁,他于同治三年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这次他将书楼与住宅隔开,因书楼在河之北,故名为水北阁。1994年,因城市拓展,水北阁迁至天一阁南园保护。

  五桂楼被誉为仅次于天一阁的浙东第二藏书楼,“楹书之富甲越中”。五桂楼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主人黄澄量,黄澄量是余姚梁弄人,诸生,曾聚书五万余卷,于宅南建藏书楼。五桂楼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是其开放的观书制度,允许海内士子登楼看书,以津逮后学,后人有读其书者,咸受其益。

  通过寻访,天一阁的文博志愿者们更多地了解了历代藏书家藏书的不易,保护典籍的精神和巧思,书香传家的家训等,并将在以后的志愿服务中,在天一阁的广阔天地里,更好地向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宣传和弘扬藏书精神。

  来源:天一阁博物馆网站 作者:李瑶瑶 图:楼卓怡 日期:2018-05-22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