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在无声的世界里感受文物的魅力
2018-05-23 16:52:32 来源:青年时报 已浏览次
5月20日是第28个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如何让残疾人与正常人一样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浙江省博物馆早有这方面的意识,并且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服务,让残疾人在博物馆里能找到适合的学习体验。
5月17日下午,杭州聋人学校14名九年级的学生走进浙江省博物馆,在讲解员与手语志愿者的带领下进行了体验学习。通过这段特殊的博物馆之旅,他们在体会到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时,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在无声中感受陶瓷文化
在前往博物馆的路上,杭州聋人学校的学生坐在车上就比较兴奋。
“与邻座的学生沟通中得知,他是第一次去浙江省博物馆,可开心了。”郭怡君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志愿者。这次,她与另8名学校志愿者一起参与这次志愿服务。她说,先前所学的几个简单手语不够用,但是,最后在纸笔的帮助下,沟通还是挺顺利的。“有个学生还告诉我,他在手机上查询到浙江省博物馆在西湖边,他觉得这个博物馆一定很美,也羡慕博物馆能够在美丽的环境中。”
杭州聋人学校带队的汪淳老师介绍,参与这次活动的学生大多数从未来过浙江省博物馆,所以心里都很期待。
浙江省博物馆安排学生参观了陶瓷馆。从史前陶器到明清后期的陶器,学生在无声的讲解中,不仅看到了这些陶器的外观,也学习了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
学生黄家汇激动地打着手语告诉同伴:“大开眼界!以为只是进来看一看,没想到还能‘听’到专业的讲解,学到知识。”他还“说”,与陶瓷馆相见恨晚了,因为学校有开设陶瓷制作的选修课,之前以为没有什么意思就没有报名,参观完以后觉得自己错失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在动手中感受制陶工艺
“没事,我们今天安排了一次体验课。”浙江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学生,参观结束后可以前往文澜阁,跟着工作人员一起用软陶制作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玉琮王,这是一件良渚时期最大的玉琮。
一张普通白纸、一块纳米软陶、一把手工刀、一支笔、一瓶水,就可以制作出玉琮王?看到体验桌上准备的材料,学生的眼神中充满了惊讶与好奇,有些调皮的孩子摸摸软陶,再看看摆在桌上的“玉琮王”成品,他们好奇地打着手语“问”:可以吗?
工作人员将一件成品的DIY“玉琮王”让学生传阅观察一下,随后就开始“讲解”制作方法,并且让学生跟着一起做——软陶按压成长方体,围着笔包一圈,变成了一个中部通透的圆柱体。为了保持软陶的光滑,需要在表面上均匀地抹上水。方中带圆造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却不小。工作人员说,考虑到“讲解”的特殊性,每一步指导制作的时间更长一些,而且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们还制作了相应的制作步骤图示,供学生参考。
约半小时后,之前的软陶在学生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作品,有的同学在制作过程中更是精益求精,用牙签小心翼翼地把不平的地方磨平;在圆柱体上用牙签和刻刀精雕细琢,仿佛真的在完成一件艺术品。
“这些孩子真的非常聪明,他们的作品真的已经很棒了。”工作人员说,虽然他们听力不好也不会说话,但是他们的手工作品丝毫不输常人,而且自我要求还挺高的,在作品接近于完成后,还会拿着样品不断揣摩、观察,然后修改作品力求完美。
学生习道明的作品,得到了工作人员的好评。他告诉记者,第一次接触制作陶艺作品,感觉还不错,学起来并不是很难。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说这件作品的制作对他来说难度不高,回学校后他会参加这类课程,继续钻研这个技艺。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