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青砖,所以古建筑

  青砖是粘土烧制的,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粘性而得名。将粘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放在砖窑中煅烧(900℃-1100℃,并且要持续8-15天)便制成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最常用的红砖;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Fe3O4)则呈青色,即青砖。

 

  简介

 

  青砖和红砖的硬度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烧制完后冷却方法不同,而红砖是自然冷却,简单一些,所以生产红砖多,青砖是水冷却(其实是一种缺氧冷却),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生产的比较少。虽然强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青砖烧制时间一般是根据窑炉大小决定;小窑(在2-2.5万块青砖左右)一般在20天(不包括饮水)饮水一般5天时间;大窑则需要30天左右。

 

  主要规格有:60×240×10mm、75×300×120mm、100×380mm、100×400×120mm、200×400mm、240×115×53mm、400×400×50m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点

 

  养生环保

 

  透气性强、吸水性好,保持空气湿度,耐磨损,万年不腐

 

  青砖选用天然的粘土精制而成,烧制后的产品呈青黑色,具有密度高,抗冻性好,不变形,不变色的特点。黑白灰青砖采用自然原土无氧烧制,以水为灵,以火为刚,五行相合,居家冬暖夏凉、养生环保:青砖中含有微量的硫磺元素可杀菌、平衡装修中的甲醛等不利人体的化学气体,保持室内空气湿度,综合“透气性、吸水性、抗氧化、净化空气”等特点,成为设计师极力荐的产品之一。产品表面光滑,四角呈直角,结构立体,抗压耐磨,是房屋墙体、路面装饰的理想材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倾心创意

 

  可塑性强、空间体现大方、承传精粹、超越传统

 

  青砖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黑白灰青砖特在09年创新推出百年青砖系列产品,浅浮雕、高浮雕以及具有现代气息的机理砖,艺术形态以中国传统典故为主,花纹精美、有寓意,设计手法新颖,糅合中国文化精粹,可品鉴收藏,可装饰赏目,可承载生活温馨朴质,不是舶来,不是复制,是真正文明的返璞归真。

 

  修身养心

 

  收藏佳品、把玩有趣、五行相合,润心修身

 

  青砖艺术不仅可装饰,可承传历史,同时也是品鉴把玩的艺术品,中庸之道,于和谐传统一体,润心于砖;青灰色亦是成砖中最不可多得的极品,可见色则变:常抚之则吸其体之气、味、液而润之,足踏则光;以水养之自然变,质朴天成;茶水扑之,则如茶色、茶香味;丹青之润,则滋其艺心;故而提倡多以其收藏把玩,可修身、养心以融其五行相合,万物归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烧制方法

 

  青砖是属于烧结砖;古青砖的主要原料为粘土,粘土加水调和后,挤压成型,再入砖窑焙烤至(1000度左右),用水冷却,让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使其具备更好的耐风化,耐水等特性。经检测古青砖的抗压大于10兆帕,吸水率小于20%,仿古青砖就是仿照古青砖的各类款式、按照古青砖的烧制方法,采用古青砖仿古筒瓦所用的粘土材料现代烧制的青砖是仿古建筑材料常见的一种。

 

  古建中国-让建筑有文化,把文化带回家!融合建筑、文化、文创三大行业,汇集“资讯、商务、文化、交流”四大顶级服务平台。


  你见过对你最具冲击力的艺术是什么?


  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各色的藻井,是古建筑中最让我震撼的部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藻井, 又称绮井、天井、方井、复海、斗八等,是中国古建顶部装饰的神奇之作。其起源许是穴居时代于洞穴顶中央凿洞取光而成。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有“堂殿上作藻井以象東井藻以厭火”的说法,即藻井被赋予避火的寓意,承载着人们祈求福寿安康的美好愿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藻井多用在宫殿的宝座或寺庙的佛坛之上,以凸显皇家的尊贵与佛道的庄严。随着历史朝代的更替演变,藻井有着丰富的形态种类:有方井套叠藻井、盘茎莲花藻井、飞天莲花藻井、大莲花藻井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建中国-让建筑有文化,把文化带回家!融合建筑、文化、文创三大行业,汇集“资讯、商务、文化、交流”四大顶级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小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