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时代代表 先民无差别居住
2018-05-17 12:57:08 作者:刘扬 来源:北京日报 已浏览次

上宅出土的陶塑猪头
“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
前不久,北京·上宅文化研究保护与发展专家研讨会在平谷召开,上宅和北埝头遗址将启动二次考古,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新一轮的考古研究,并拟建设上宅博物馆和遗址公园。
上宅文化在哪里?为什么这么重要?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经说过:“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

上宅先民生活场景图示
“北京新石器时代的代表”
考古发掘及研究是推测史前历史的主要途径,众多遗址共同勾勒了远古大地的时代剪影。
1982年2月至1984年底,全市进行文物普查,在平谷相继发现了北埝头、上宅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埝头遗址位于大兴庄镇北埝头村洳河南岸的台地,上宅遗址位于韩庄乡上宅村北山坡台地,都距离美丽的金海湖不远,遗址发掘后采取了回填的保护措施,因此这里现在是一片农田。
上宅遗址旁边有上宅文化陈列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陈列馆的前言是侯仁之先生撰写的:“以上宅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与陈列在周口店龙骨山的旧石器文化,东西辉映,生动地体现了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北京地区首先被发现有原始农业兴起的上宅文化,可以看作是北京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早在50万年以前,已有北京猿人旧石器文化开始出现在今城西南的周口店,距今约一万年,又有新石器文化陆续出现于昌平雪山、房山镇江营和平谷上宅等地。远古时期,平谷盆地和泃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及环境气候为先民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北埝头遗址发掘的北京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郁金城先生认为,上宅文化距今约7500年到6500年。
平等社会无差别居住
上宅文化早已逝去,而其遗迹和遗物穿越数千年的时光,无声地讲述这片土地久远的文明。
上宅和北埝头遗址为燕山南麓新石器文化较早阶段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使北京及附近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面貌更加清晰,对于研究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先民的生活习俗、社会关系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平谷文物志》记载,北埝头遗址发现聚落一处,位于燕山南麓错河(泃河支流)南岸的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约7米,共发现10座房址,椭圆形半地穴建筑,直径在2.5到4米,直接挖于生土上。聚落内房屋大小没有明显差别,建造均不很精整,推测当时的社会应当为比较简单的平等社会。扣除室内火塘区、储物区、工作区,房屋的规模一般可供3-4人睡卧,应当是一个核心家庭的规模,整个聚落至少是一个大家庭的规模。
在每个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发现了一两个埋在地下的深腹罐,罐口稍露出地面,罐内存较多的木炭渣和灰烬土。在陶罐周围的地上发现了较多的红烧土碎块和木炭渣,估计这个深腹罐就是当时的“火种罐”。从遗址可以看出,当时人们选择在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黄土台地上建造房屋,已经形成了定居的聚落点,居住遗址分布较为集中,呈现出氏族部落的生活景象。

出土的石猴
狩猎采集同时开始旱作农业
新石器时代磨光石器的制造,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大进步,人类社会终于形成,农业生产开始发展。
北埝头、上宅两处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类的器物绝大多数为石质。主要是打制、琢制、磨制、压削的大型石器和一些细石器,共2000余件。磨盘和磨棒残留有淀粉粒,其中既有栽培的粟和黍,又有采集的橡子,可以推断,农业和采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的生产工具以斧、铲、凿、纺轮、盘状器、磨盘、磨棒为主,刮削器、石叶、石片、镞等细石器约占三分之一。和北京地区新石器早期遗存相比,上宅文化出土的打制石器有所减少,磨制石器大为增加。比如石铲,可以挖掘或者翻土,一般用于农业或挖沟穴、修屋、筑墓等,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生产工具;而石磨盘与石磨棒配合使用,主要用于谷物加工,这正是从新石器早期向中期过渡的特征之一,表明狩猎、采集依然重要但成分比重在降低,而粟黍类旱作农业已有了较快的发展。
纹饰和雕塑显示艺术追求
远古时代人类没有文字可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但是追求美的艺术之花已经蓬勃地绽放了。
上宅文化出土的陶器较多,可复原的近千件,主要有深腹罐、钵、碗、杯、勺、器盖等,其中圈足器和深腹罐是代表器型,口沿特征明显,都是厚圆唇。有意思的是,很多陶器外表都有繁复细致的装饰,大部分是以抹压条纹、划纹、压印之字纹、蓖点纹等组成的双∽纹、三角纹、叶脉纹、羽状纹、波纹,花样繁多,富于变化。
除此之外,遗址还出土了陶羊头、陶熊头、陶塑猪头、石羊、小石龟和石猴等。这些以动物造型为题材的雕塑别致逼真,展现了当时手工艺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惊人的雕塑技术。其中一枚陶塑猪头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较早而造型最精真的一件工艺品,在国内其它地方出土的时代相近的陶猪头,造型精巧程度远不能和其相比。而上宅出土的石猴,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最逼真的石雕之一。
在两处遗址中都出土了一种罕见的鸟首形陶器,有鸟首支架形陶器、鸟首形陶柱和鸟首镂空器。根据形制推测,这些器物应是用于祭祀,而这种图腾据推测应是一种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