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珍贵文物带你穿越千年
壶、罐、碗、碟类型多样,青釉、蓝釉、黑釉、绿釉色彩鲜艳……长沙铜官窑博物馆5月14日开馆,“黑石号”沉船文物亮相。今天开始,公众可前往看展。
长沙铜官窑在唐朝时期远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瓷器图案见证了当时的中外友好交流。
走进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去探寻瓦渣坪往事,感受诗意彩瓷的精美绝伦,体验“黑石号”文物的无穷魅力,漫步前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千年之前开放自信的大唐帝国。
5月14日上午,位于长沙望城区铜官街道彩陶源村的这家博物馆正式开馆,162件(套)从海外征集归国的“黑石号”沉船打捞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162件沉船文物回归
14日上午10时许,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德国收藏家蒂尔曼·沃特法正在参观“黑石号”打捞文物的专题展览。“没有能比这样的保护做得更好的了。”他看完说道,这位收藏家是当年“黑石号”沉船打捞公司的负责人。
“说来话长了。”回忆起当年打捞“黑石号”的场景,蒂尔曼·沃特法说,当时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打捞一艘永乐年间的沉船时,当地的渔民告诉他这里还有一艘唐代的沉船,“我们的潜水员迅速下去,在确认了这个消息是真的后,我们立马决定打捞。”
追溯历史,公元826年,一艘装载着中国货物的唐代阿拉伯商船,迎着季风扬帆出航。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海域不幸撞击到黑色大礁石,沉没海底。“黑石号”上运载着金、银、瓷器等中国产品共67000余件,其中长沙窑瓷器约57500件,约占总数量的85%.“当时是一个少见的激动人心的时刻,从潜下去看到第一片瓷片,我们就知道上面有非常珍贵的文物。”蒂尔曼·沃特法回忆。
“黑石号”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阿拉伯远洋航船,船上满载的中国瓷器,展示了千年前的“中国制造”,为海上丝绸之路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证实了古代中国与中东各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贸易往来。长沙铜官窑按照1:1比例复制了这艘沉船。
2017年9月29日,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与沃特法签订文物征集协议,达成共识,对蒂尔曼·沃特法所持有的162件(套)“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全部进行征集。12月9日,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举办千年沉船“黑石号”文物专家鉴定会,五位专家对征集的162件(套)“黑石号”文物进行鉴定定级。经专家现场鉴定,最后拟定一级文物15件(套)、二级文物81件、三级文物60件、一般文物6件。
见证友好交流,反映大唐包容
14日上午9时零8分,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并将于15日上午9时正式向社会开放,进入试运营阶段。这座建在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北角的博物馆,以“诗意的彩瓷”为主题,展现1200多年前唐代长沙铜官窑陶瓷文化的发展史。建筑面积为11436.5平方米,布展面积6272平方米。
全馆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器类多样,主要包括壶、罐、洗、盂、碗、碟、杯、盒以及枕、烛台、动物雕塑等;釉色丰富,有青釉、蓝釉、黑釉、绿釉、白釉以及窑变釉等;色彩鲜艳,有褐彩、绿彩、蓝彩和铜红彩等;装饰工艺繁多,有绘画、诗文、题记、警句、广告语、印花、模印贴花、雕塑等。
长沙铜官窑博物馆文物管理科科长瞿伟介绍,长沙窑出现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是我国古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的重要的书写者,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长沙铜官窑在唐朝时期远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大部分瓷器销往的路线是到了中亚以及西亚地区,同时,波斯人、古阿拉伯人也通过水路到了现在的铜官窑所在地。”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工作人员秦卓娅介绍,在展出的展品中,有很多青釉褐斑的模印贴花壶,这是长沙铜官窑的一大装饰亮点。
“这些模印贴花壶上的图案有非常强的异域文化,比如枣椰树和狮子纹。狮子在当时是一种外来动物,是一种引入文化,这种图案出现在了长沙铜官窑的瓷器当中,见证当时中外友好交流,也反映了大唐时期的文化包容。”秦卓娅说。
湖南行动
湖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持续增长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日前,记者从长沙海关获悉,5年间湖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2013年至2017年湖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合计2776亿元,贸易规模从2013年的344.2亿元攀升至2017年的587.5亿元。
2018年一季度,湖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146.9亿元,占同期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5.6%,增长56.8%,高出同期湖南外贸整体增速19.4个百分点。
湖南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产业互补性强,除了“高大上”的工程机械,生物医药、新材料、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的商品出口也保持明显优势,文化产品、服装、农产品、烟花爆竹都有亮丽的出口成绩单。
“湘欧快线”自2014年开通、2015年实现常态化运营后,实现全国唯一东(满洲里)、中(二连)、西(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三通道齐发,跻身全国班列第一方阵。2014年10月至今,累计开行班列320列,2017年货运量达41.9万吨,增长3.9倍。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