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优秀文物保护员张鹤珊的新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鹤珊指导小孙子用数码相机拍摄长城,培养孩子保护长城的意识 .记者 刘旭伟 摄

 

  对于张鹤珊,记者久闻大名:守护长城39年,以农民身份加入专家学者云集的中国长城学会,成为国家优秀文物保护员,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12月11日上午,秦皇岛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在一栋房顶上竖着“长城保护站”几个大字的农居前,记者见到了张鹤珊。个子不高,脸膛黝黑,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精神劲儿,直爽、幽默,说起长城来滔滔不绝。

 

  为保护长城他和人正面“杠”

 

  “今天刚走3个敌楼就接到电话说你们要来,我刚从山上下来。”还没等记者问,张鹤珊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一个多月我参加了央视3个节目,光往北京跑了,不行,住北京的酒店我睡不着,每天不往山上走一圈我难受。”

 

  作为长城保护的名人,接受过国内外多家媒体的采访,上过央视和地方卫视的多个节目,张鹤珊心头最记挂的,却还是身后的长城。

 

  “我祖上是浙江义乌的,当年跟着戚继光来这里修长城、守边关。”张鹤珊带着记者登上村后的小山,将对面山上长城的一个敌楼指给我们看:“看见没,那就是张家楼,是我们老张家守的,长城上有好多敌楼,像什么王家楼、董家楼啥的,哪家守就用哪家的姓氏命名。”守卫张家楼的责任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到了张鹤珊年轻时,这里的长城已经是“野长城”,村民在长城城墙、敌楼下挖蝎子、放羊,有的甚至把长城砖搬回家盖房。从小在敌楼里玩捉迷藏、听着长城故事长大的张鹤珊心疼了,看不下去了,开始了他长城保护之路,从1978年到今天,这条路他一走就是近40年。

 

  当时,到长城上放羊、翻蝎子、挖药材是当地村民主要的副业,张鹤珊去阻止就是断人家财路,为这事他没少招人恨,人家都叫他“闲事篓子”,明嘲暗讽的话没少听,“就那个敌楼子下边,那年,我和一个放羊的‘杠’上了,他从上边往下冲,我在下边拦着他,就不让他的羊靠长城的边。”张鹤珊说起当年的事儿,露出了倔强的神色。

 

  30多年来,张鹤珊风雨无阻地走在长城上,穿坏200多双球鞋,整理出20多万字的考察笔记和长城故事传说。 他成为中国长城学会首位农民会员,被请到大学讲长城保护。2003年,我市首创“长城保护员”机制,请有保护长城积极性的农民分段进行巡护,张鹤珊作为长城保护员,负责董家口至平顶峪约10公里的长城巡视,2007年,他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优秀文物保护员”。

 

  驴友成了重点防范对象

 

  现在的张鹤珊人缘特别好,走在十里八乡,再也不会有人对他指指点点,也不会有人在背后说风凉话,为啥?“因为这些年发展长城旅游,长城脚下的农民开农家乐,卖烤全羊,连野生蘑菇、榛子都比别的地方卖得贵,大家伙儿都靠着长城致富了。”张鹤珊说到这儿忍不住笑起来,现在长城沿线的村民都知道主动保护长城了,放羊、翻蝎子、挖药材破坏长城的事儿也没有了。

 

  可张鹤珊不敢停下长城巡视的脚步,因为一些文明素质不高的驴友又成为他重点“防范”的对象。“乱扔垃圾的,写‘到此一游’的,防不胜防。”张鹤珊说,这些驴友哪儿的都有,北京、天津、辽宁,还有从南方来的,他们人多,破坏力大,也无法掌握他们的进山时间,经常是这些驴友走了之后才发现他们遗留的垃圾和字迹,只能事后清除。这几天一条新闻更让他忧心不已,一群驴友在北京一段长城的城楼里生火做饭,把墙体都熏黑了,“不说现在天气干燥,生火极易引发火灾,他们这么干对墙体的破坏更大!”张鹤珊气愤地说,长城砖在冬季被火熏烤,内部很可能就“粉”了,损害是不可逆的。他现在最担心的是有驴友在秦皇岛的长城也干这种事,“必须得看紧点。”幸好乡亲们保护意识都上来了,发现有驴友进山赶紧通知张鹤珊去看看。

 

  守护责任要一代代传下去

 

  出去参加节目的时候,张鹤珊就把巡守长城的工作交给儿子,儿子现在已经帮他分担了很多长城保护的工作。张鹤珊又把目光放在8岁的宝贝孙子身上。孙子3岁就跟着爷爷爬城楼子,听爷爷讲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长城故事,张鹤珊还把家里的数码相机给孙子背着,教他从各种角度去拍摄长城。有一次,张鹤珊带着孙子爬到一处城楼,发现几位画家正在山上写生,擦颜料的纸巾扔了一地,张鹤珊有意培养孩子保护长城的意识,推推孙子:“去和爷爷说,把地上的纸巾捡起来。”小家伙不怕生,走上前小手一叉腰:“画家爷爷,我爷爷说了,请你把纸巾捡起来,不要破坏长城的环境!”老画家惊讶地从眼镜上方看着孩子问道:“你爷爷是谁啊?”孩子自豪地说:“我爷爷是张鹤珊,保护长城的!”

 

  遥望着对面山上的长城,看着那些用当年戍边士兵姓氏命名的城楼,张鹤珊说,只要是有生之年,只要还能走得动,会在长城上一直巡守下去,哪天走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继续走。(秦皇岛晚报 记者 刘旭伟) (秦皇岛文明网)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