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蓝地白菊缠枝纹瓷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罐造型端庄圆满、品相完美。其口略侈,唇圆润,颈高适中,肩略耸,胸较宽,往下收腹明显,底足略外撇。除口沿内壁一圈及底足圈二处露胎,其余都满施青白釉,有缩釉和窑粘现象,罐内中部有一圈明显的接胎痕迹,整器瓷化程度高。罐外表面描绘具满画感,呈色主要分蓝多白少两种,蓝彩色为淡灰蓝及其重叠处的发黑之蓝,白色隐约为淡乳黄白,其间遍布“金丝铁线”般的“百圾碎”釉面开片纹,古味扑面。

 

  罐外表图案分为三块,从上及下布置于颈部、肩胸部、下腹部,彼此间以垂直于罐立轴线的一圈蓝彩色线或留白线隔开,布局清晰整齐,画风疏朗奔放。颈部所绘为三条顺时针前进的简法写意游鱼,以蓝彩色作鱼图,三鱼生动形象,大小各异,首尾相逐,排列有序。每条鱼以一笔扭转波折的厚长曲线为身,首粗而尾细,缀以随意的两点为鳍,可揣测当年画者的淡定自如,寥寥几笔便赋予此鱼鲜活的生命。罐的肩胸部、下腹部均绘有蓝地白菊缠枝纹。其风格是粗枝、大叶、巨花,属极富自信的开放式表达。更为叫绝的是在如此质朴的蓝地白体之间无不弥漫着非常精致的“金丝铁线”般釉面开片纹,仿佛一张黄金似的网兜住了整个罐子。

 

  结合如下几条参考,可初判它应是一个明代蓝地白菊缠枝纹瓷罐 一、器型的形制;二、口沿内壁的砂胎及其修饰手法;三、足圈的胎质;四、釉面的“百圾碎”开片纹;五、釉面的光泽特点;六、外表面窑粘物的质地;七、蓝彩的发色效果;八、特殊的抚摸手感;九、描绘的图案内容及其疏朗大方的画风。因为学术界对明代高温蓝彩瓷器尚无成熟定论,故诚邀各方藏友同赏共识,以求真解。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