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养猪”是文物保护之痛
2018-01-08 10:42:34 作者:徐甫祥 来源:红网 已浏览次
1月3日,有群众反映称,自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寺——洞山寺被私人占用来养猪,并正在扩建养殖场,担心长期下去导致文物遭到破坏。成都商报记者从沿滩区文物管理所获悉,4日上午,工作人员经实地调查发现,正在扩建的养殖场属于违法建设,已责令停工并限期拆除。(1月5日《成都商报》)
“土坯平房门紧锁,屋内传来猪叫声”,这是记者近日亲临洞山寺后的直抒胸臆。如此破败的现场,哪里还有丁点400年古刹的模样。让人更为后怕的是,若非当地村民举报,一旦养猪场扩建成真,当年曾被乾隆题匾夸赞的洞山寺或将不复见,而就此变身为当地人称的“养猪寺”。
古寺养猪,堪称奇闻,但对于洞山寺而言,却并不让人奇怪。原因在于,尽管这座古寺历史悠久,也曾经闻名遐迩,却似乎一直被人“遗忘”。除了1789年因乾隆“驾到”而大修土木外,其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少于维护,更谈不上修缮,可谓“被遗忘的寺庙”。
被“遗忘”的后果即是,这座当年由住持僧人会同当地729位名流耗巨资、砌石墙、雕龙柱、整修一新的“帝候寺(曾用名)”,如今却仅剩“正殿保存完整”,就连乾隆御笔题写的寺前牌坊也不见踪影。据史书记载,牌匾上乾隆手书“垂清荫漏月修簧匝藓斑假馆,久临方丈地准眸轩豁一心间”,中批“捎云古树”,顺带把寺庙门前的两颗大榕树夸赞了一番。
或许正是乾隆所题牌匾不见的缘故,让“帝候寺”名不副实而减色不少,故而洞山寺历来并不为人熟知。即便2009年初夏,由于当地文物普查人员的到访,洞山寺再度被人们所提及,但似乎并未就此跻身文物保护行列。就连其所在的仙市古镇,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其古迹介绍中的“五庙”,亦未将其纳入在内,由此可见洞山寺的“鸡肋”处境。
众所周知,仙市古镇以“四街、五栈、五庙、一祠、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著称,其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兴盛的佛教文化更是享有盛名。相比之下,洞山寺被“冷落”并不让人意外。如此看来,洞山寺唯一保存完好的正殿被养猪场包围且肆意扩张,不能不说是源于被“冷落”之故。
然而,尽管仙市古镇美景林立,也不该将洞山寺“遗忘”。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证实,洞山寺“寺内石雕、木雕、泥塑遍布整个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价值”。更何况,从史书记载和殿中石刻来看,洞山寺当年也曾雄浑壮观。乾隆能专程到此一游,并题牌匾夸赞,可见洞山寺绝非是应该被忽略的“寻常之寺”。
故而,无论是从洞山寺曾经有过的风光,还是其具有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价值来看,都应当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譬如,尽力寻找失踪的乾隆所题牌匾,这是整座寺庙的“点睛之笔”。若无果,则不妨考虑依据史实对其进行“复原”。然后在此基础上,拨款完成对整个洞山寺的修缮,让其重现当年风采。
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而言,“古寺养猪”无疑是文物保护之痛。尽管当地叫停了养猪场扩建,但并不意味着洞山寺从此就会免遭“涂炭”。期待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尽快出台措施,将洞山寺的修缮还原纳入议事日程,从而让古寺早日焕发生机。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