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辗转二十余年 清代文物“天施大炉” 重回昆明
在外辗转二十余年后,昨日,铸造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的“天施大炉”回到了昆明。这件300多年前铸造的文物,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亮相云南省博物馆。
“天施大炉”小档案
●高度(从足至鼎耳)约119厘米
●鼎腹直径约61厘米
●鼎腹深度约64厘米
●鼎腹围约230厘米
●约重178公斤
●出土处:昆明市武成路
“天施大炉”安家省博物馆
4月8日,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联系了云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收藏家台湾宝吉祥集团总裁颜铮浩手中有一个康熙年间铸造于昆明的大鼎‘天施大炉’,有意捐赠给大陆的文物保护机构”。
“我听了之后非常激动,当天就带了一个工作组飞到了上海。”马文斗到了上海之后,立刻和收藏家见面接洽捐赠事宜。
5月4日,“天施大炉”正式移交后,省博物馆聘请了专业的运输公司到现场包装、运送。将“天施大炉”从颜铮浩在上海外滩的办公室,运到了运输公司的库房暂时保存。前天下午,“天施大炉”从上海的货仓专人专车运输到上海机场,连夜到了昆明长水机场后,运送到了省博物馆库房,一共耗时20小时后,“天施大炉”回到了昆明。
官员民众合资铸炉保一方平安
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介绍,“天施大炉”上的铭文可以明确知道“天施大炉”铸造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曾经安奉在武安王庙关圣帝君殿前,也就是当时昆明武成路一带。
“关帝是武财神,在武将心目中有崇高地位,大炉放在关帝庙前表达了对武将的敬仰。”回顾历史,马文斗说,当时正值清军剿灭吴三桂之后,大量的军队在昆明驻扎,进行战争过后的休养生息。官员、民众合资铸炉,一方面是作为庆祝战争胜利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在庙前烧香祈福,保佑一方平安,不再有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昆明惨遭日军轰炸,武成路上关帝庙全毁,“天施大炉”也深埋在废墟中。上世纪90年代,随着武成路拓宽道路,“天施大炉”得以重见天日,遗憾的是,鼎亭已经找不到了。1996年,颜铮浩在昆明收藏到“天施大炉”之后,一直存放在自己的办公室。
18日可到省博摸一摸
马文斗透露,在和收藏家颜铮浩商定后,“天施大炉”将面向市民进行“裸展”。所谓“裸展”,就是不加任何防护,让市民不仅能看,还能摸一摸,感受云南厚重的历史。
市民频繁接触会不会破坏文物?马文斗表示,因为这件文物性质比较稳定,在技术保障方面难度并不大。遗憾的是,原本“天施大炉”在关帝庙前陈列时,还有一个木制鼎亭,起到防雨的作用,但已经遗失或者损毁了。“我们现在争取寻找原来鼎亭的式样,复原出来,也是对文物的还原。也希望市民可以给我们提供线索”。
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研究馆员樊海涛说,这几天将请专家观察“天施大炉”表面的腐蚀状况,做一些简单的清理和维护,确保5月18日大炉与市民见面。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