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新娱乐与张江戏剧谷达成战略合作 2018年度演出季盛大开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月28日,张江戏剧谷正式启动全年演出季,演出季涵盖了传统戏曲、经典话剧、音乐及沙龙、艺术展示及赏析等,月月有演出剧目,文化“盛宴”将在张江不间断呈现。上海全新娱乐公司作为张江戏剧谷的战略合作伙伴,将与其渠道共建,共同为艺术市场等方面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承载着上海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和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远大抱负。其中,“上海文化”这张金名片,浦西丰富的沉淀,而浦东则新秀不断崛起。上海人曾说为看一场戏要过一条江。现在,这一老观念已经改变。
  
  从一场戏剧开始,在浦东科创核心区,新崛起的一座文化地标——“张江戏剧谷”:这里,不但将成为名剧巡展的重要一站、艺术展示及赏析、音乐及沙龙的集聚地,更将形成浦东文创展示、交流、互动的承载地,打造成为功能复合、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文化集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等名剧轮番上演
  
  话剧《原野》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倾力制作,知名导演何念执导,曾在去年春天掀起一阵舆论高潮,2017年3月、6月连续演出两轮,好评如潮,一票难求。
  
  这道上海话剧迷心中的 “白月光”,今年三季度将在张江戏剧谷内上演,将成为2018年不容错过的文化剧目。
  
  在此之前,5、6月在张江戏剧谷还将率先上演另一场“大戏”——话剧《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本改编自科幻作家杰罗姆·比克斯比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由曾执导《12个人》、《生存法则》等多部经典剧目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田水执导,吕梁、宋茹惠等演员联袂出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悉,作为上海唯一一家国家级专业话剧团体,也是中国最优秀的话剧团体之一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已与张江戏剧谷达成合作,每季度将于此上演其自主创作的经典佳剧。
  
  除了经典话剧外,传统戏曲、音乐及沙龙、艺术展示及赏析等富有文化内涵的系列活动也将全年“沉浸”于张江戏剧谷:5月将举办动漫二次元音乐专场、沪剧表演艺术家朱俭大师讲堂;6月山闻-国画艺术鉴赏沙龙;三季度涵盖了话剧《原野》、音乐共和剧场-亲子音乐会、人文艺趣集市;四季度将集中呈现年终艺术大赏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设立国粹艺术孵化基地
  
  在张江戏剧谷2018演出季发布会上,还公布了一系列合作项目:携手古凡音乐机构、山闻文化艺术平台等设立“文化类孵化基地”,将张江文创资源与专业机构对接,共同培养优秀文创项目。
  
  古凡机构2014年4月正式成立于上海,是集音乐版权制作、展演、艺术沙龙、艺术教育、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中国一流音乐集团。机构包括:古凡交响乐团、好乐传媒、古凡艺术学院、鸣堂文创。旗下品牌有:复旦AMA大家谈艺,音乐共和,中国故事、音乐传奇和音乐四寄,包括即将成立的声音体验剧场等。
  
  古凡机构由国内一流艺术家、学者、制作人组成,其CEO钱立、艺术总监徐鸣,更不乏国内国际比赛获奖者及大学学者、音乐学院优秀教授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悉,未来还将在戏剧谷内设立“国粹艺术孵化基地”,重点开展昆曲、沪剧、越剧等国粹艺术演出展示,并不定期举行青年艺术家沙龙。“越剧王子”赵志刚,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沈昳丽等将受聘作为基地艺术导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艺味”的科学城 宜居也宜业
  
  “上海文创50条”提出,申城将着力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目前浦东剧场的分布,整体上呈现“西多东少”的格局,因高科技而驰名世界的张江,也曾有过“文化沙漠”的印象——科技非常发达,但文化处于边缘地带。
  
  随着张江科学城建设步伐的加快,张江不但生活配套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文化地标也落户于此,白领们不用走进市中心,也能在张江“文艺”一下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了解,改建后的张江戏剧谷,还增加了弧形时空序馆,并对参观动线进行优化,动漫衍生展览展示、艺术作品鉴赏等,也将不定期在此举行。
  
  文化设施的日益丰富,让这座长期被高科技光环笼罩的园区,展现出文化诗意栖居的一隅,让外界可以从“文艺味”中认识一个丰富、立体、有温度的科学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全新娱乐公司未来也将更注重于艺术、时尚、娱乐、教育、科技、创新等全球话题,成为中国年轻娱乐第一新媒体,愿为中国打造一张年轻的正能量新名片,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年轻人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