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昶砚专访:收藏玩的是心态和兴趣,不是投机取巧

  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约有2亿多人从事收藏活动,而且人数仍然呈上升发展趋势。我国收藏组织遍及每个城市,相对应的收藏品种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此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家庭藏品博物馆。收藏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享受,然而收藏却客观存在着诸多投机取巧的现象。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着名文物鉴定专家,古文物协会执行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文物研究中心景德镇基地顾问,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遗产保护委员会鉴定专家盛昶砚先生,一起来探讨收藏玩的是心态和兴趣,不是投机取巧的话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主持人:盛老师,今天很高兴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专访。关于收藏,盛老师认为有哪些重要的意义体现?
  
  盛老师:主持人好。伟大的文化家歌德曾这样描述收藏的人:“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收藏家为什么幸福?为什么快乐?是他拥有和占有了吗?所有的收藏品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而收藏家的主要的幸福和快乐,是建立在收藏的过程之中,是收藏本身的过程赋予其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收藏家,精神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双重享受。首先,从精神价值上看,收藏家无疑是最富有的,家有因为收藏是一项文化休闲活动,藏家每收藏一样物品,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收藏要成为家的话,他的藏品一定是洋洋大观,精品迭出。
  
  收藏能激发人们对藏品的研究和探索精神,许多具有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专着论文,不少出自于收藏家之手,是他们对藏品潜心研究和综合探索、创造性开拓的结果。
  
  主持人:作为一个成功的收藏家,盛老师认为从事收藏行业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盛:主持人过誉了。作为一个成功的收藏者,能够系统的对历史、民俗、文学、考古、工艺美术和社会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藏玩的是心态和兴趣,不是投机取巧。
  
  作为收藏家,首先要具备“慧眼”,这种“慧眼”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而是日积月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后才可能具备的。只有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提高鉴藏水平。
  
  想要从事收藏行业应做到眼勤,多看多学;腿勤,多跑多问;脑勤,多思多想。
  
  其次,还应该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一要以书为师,大量阅读收藏类书籍、报刊和浏览收藏类网站,尤其是要选择一些权威性着作精读、细读。
  
  二要以物为师,经常到博物馆、文物商店、古玩店、画廊、地摊和拍卖会,接触实物,增加感性认识,把书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鲜活的内容,牢记在脑海里。
  
  三要以友为师,藏友不论年龄长幼,职位高低,能者为师,有疑虑和不懂的地方,虚心向朋友求教。文博专家对收藏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古玩商贩对藏品的识别能力和对行情的把握,藏友对某项收藏的知识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
  
  主持人:对于收藏着来说,能够很好的收藏和保护艺术品是必要条件。那么针对收藏家来说,应对藏品持有怎样的态度呢?
  
  盛:收藏要有细心,相信许多藏友都有亲身体会。
  
  第一,细心发现。藏家来到古玩市场,面对数百个地摊和店铺,要在成千上万、真真假假、眼花缭乱的物品中发现自己喜欢的藏品,不细心是不行的。如一本有价值的古籍、一封名人书信,往往被夹在成捆成堆的旧书刊中,不细心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几次买到藏品后,拿给藏友观赏,藏友常常说:我刚才也从那边摊位走过,怎么就没发现呢?我想,这主要就是细心与不细心的原因。
  
  第二,细心辨别。纵观当今收藏市场,赝品假货像幽灵般游荡,大大小小市场上的假字画、假陶瓷、假玉器、假青铜器等等确实已经到了相当泛滥的程度,有的市场赝品高达90%以上,不细心辨别,极易打眼吃药。
  
  第三,细心保存。保管是影响藏品价值的重要环节,以小小的邮票为例,如果有折痕、褪色等,该邮票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由于收藏品种类繁多,质地不一,性能有别,因此对它们的保存要求是不一样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主持人:盛老师认为收藏家应该具备怎样的收藏心态?
  
  盛:收藏需要热情与理性的和谐,热而不狂,迷而不痴十分重要。藏家应该具有淡泊素质,也就是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不可浮躁,更不能不切实际、想入非非。
  
  捡漏最能体现藏家的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是一剂精神鸦片。它最容易撩动内心的浮躁,让你产生以最小付出获取最大利益的奢望,而在物欲面前迷失自我。一些收藏者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眼力的练习,只一味地想着捡漏,而现实往往是捡漏的心情越急迫,打眼的概率也就越高。
  
  收藏无止境,乐在追求中。从客观上说,世间宝物无数,任何人凭一己之力都难以全部收归账下,只能以自己的财力、精力、爱好为出发点进行收藏活动,以平常心待之,有取有舍,量力而行。从主观上讲,精神上占有比实物形态占有更积极也更重要,它既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富翁,也能使自己超乎物外,不为物所累。
  
  其实,收藏的意义不仅限于价值的考量,而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藏品的历史价值和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上。我们通过对藏品的研究,可以守望文化,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可以理解传统,把握民族精神的发展脉络;可以细品历史,拂去岁月的尘埃,激活很多史籍所不备载的故事与细节。
  
  主持人:坊间流传着所谓的古玩收藏十大心态,盛老师如何看待这10中心态呢?
  
  盛:主持人这个问题很好。
  
  首先心态之一:出手捡漏一招发财
  
  现在鉴宝寻宝的电视节目虽说不是铺天盖地吧,也是每周都能看几次,看着看着就开始做发财梦了,也梦想着像电视上的持宝人那样捡个几十万的古董,发财的梦谁都会做,梦醒了也就晚了,当然也有一直在做梦的;做梦比不做梦强,有梦想的人,就会有追求;
  
  心态之二:感觉良好自以为是
  
  有的藏友看了几本鉴宝的书籍,也把书上的鉴识知识烂记于心,也就觉得自己有学问了,再比对着书本买了几件古董,也就觉得自己有了过人的眼力,在家门口的古玩市场就充起了老大,成了业余的“鉴宝”专家,经常的在那些还不太懂的藏友面前干起了不拿鉴定费的义务劳动,指指点点的误人也误己;
  
  心态之三:上点小当灰心丧气
  
  兴冲冲的收藏,疯狂的“捡漏”,什么样的古董拍卖的价格高,就买什么样的疑似古董,手里有的是每一年的拍卖估价图录,比对着“捡漏”,千万元的满屋,亿万元的堆一桌,以为发了大财,捡了大漏,高兴之余,难免显派,被人一指点,也就灰心丧气;
  
  心态之四:愤怒之余金盆洗手
  
  收藏的人上点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悔改,更可怕的是不去总结经验教训,而是迁怒于古玩市场没有真货,全假!有位藏友好久没见他到古玩市场了,问他怎么这么多天不到古玩市场来了,他愤怒的说,不干了,全假!
  
  我问他怎么知道全假,原来他一个朋友和故宫里人很熟,几十件古董送过去看了全假。我问他有没有给鉴定费,他说没有,又问他朋友是省长还是副省长,他说什么都不是。我告诉他说鉴定全假就对了。
  
  心态之五:不用人劝悄悄下水
  
  上了当的藏友们,虽然很是愤怒了一些天,也洗手不干了好些日,但用不了多久,也不用人相劝,又会象当年的日本鬼子进村一样,悄悄的出现在古玩市场,开始了新的上当受骗路程。
  
  心态之六:逐步成熟冷静收藏
  
  经过几次折腾后的收藏家,有理智的人也就开始趋于成熟了,无论在冲动上还是在认识上,也都一步一步的冷静下来,在古玩市场上,你要是看到人家一声不响的在搜寻,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朋友,这样的人不能说不上当,但你要是想让他上当就比较难了。
  
  心态之七:屡教不改一堆垃圾
  
  当然也有屡教不改的收藏“家”,这样的人有两种:一是做生意发了,以为自己在商场上都能“游刃有余”的取胜,在古玩市场还能败北吗。信心十足的任何意见都听不进去;二是边收藏边做买卖的主,有个差不多的都吃进,然后再经过筛选后,抛出去,赚他几个钱。抛出去的是像点样的垃圾,留一下的也值得研究。
  
  心态之八:自己的宝别人的草
  
  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古玩市场,都有这样一帮人,别人的东西再好都是垃圾,自己的就是开门的垃圾,也是宝贝,无人能比。在古玩市场上是面对面的较量,不用看,也不用上手,一句话不对。在网上是跟帖评论,几个字“全假、晕倒、不开门”,这是不少网上的“混混”们喜欢用的,说不出所以然的“混混”。没有鉴识水平,而是他心态不正。
  
  心态之九:感觉良好常买假货
  
  感觉良好的收藏爱好者不少,普通存在于收藏队伍中,但这样的人只是自己玩着高兴,不伤害别人,也很少评论别人的东西好和坏,你向他请教,他们也是很诚恳的评介,让你能够接受。只要他看上的,假的也是好的,自己玩着高兴。
  
  心态之十:出手不凡此人少见
  
  收藏的人都想出手不凡,但真正能出手不凡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很少见,也难得见。前些日间媒体报道天津有一位,很小就行,据说也让不少文物专家吃惊。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收藏的人还是冷静一点,既要觉得自己能行,也要认识到自己不行,这样不仅能进步,也会少上点当。
  
  主持人:盛老师分享的很全面。再次感谢盛老师接受本次专访问题的回答,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拜访您?
  
  盛:非常感谢,随时欢迎,要讲一点我所讲的只是我个人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和见解。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