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2块古玉 一起穿越西周曹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曹魏玉臂鞲展示。

 

  即日起,杭州读者可报名与古中原出土的文物“零距离”邂逅

 

  《礼记·玉藻》记载:“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很多朋友对于玉文化并不陌生。自古以来,它既包含了“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又代表着“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还彰显了“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因此,无论是作为装饰,或是收藏,玉都备受人们喜爱。

 

  近期,杭州古羽文创联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把古中原地区考古出土的12块瑰丽玉石带到了杭城,并计划通过一场“玉·见历史”精品古玉鉴赏会,让更多博物游爱好者“零距离”地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在神秘的曹魏墓穴中


  藏着这样一块精美的玉石

 

  继良渚、殷商、春秋时代三大时期之后,汉代成为玉器使用和制作的又一黄金时代。前几年被发掘的海昏侯墓中,大批玉璧、玉磬、玉衣就令考古专家瞠目结舌。此次,一块象征曹魏血脉、颇具传奇色彩的玉臂鞲也来到了杭州,在《三国演义》、《军师联盟》等影视剧中过足眼瘾的朋友,不妨来过把考古瘾。

 

  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寇店镇西朱村抢救发掘一座曹魏墓葬。从墓葬形制、规格和出土遗物判断,墓主人应是曹魏时期的皇室成员。墓中共出土随葬品400余件,包含200余件刻铭石牌、琥珀骑羊俑等文物,这块精美绝伦的玉臂鞲就在其中。

 

  该玉臂鞲以和田玉制作而成,呈拱形,四角各有两个小孔,正背均有阴线状纹饰,正成一端有一浮雕卧兽。过去是军人用于束袖、以利作战的配件。当然,也只有级别较高的达官将领才能用得起了。

 

  在12块来访的古玉中,从洛阳邙山汉墓里来的玉蝉虽然不是年纪最大的,却是最早重见天日的文物之一。它于1985年出土,长5厘米、宽3.5厘米,同样由和田白玉雕琢而成,形象极为逼真,头、眼、翼、尾、腹刻划细腻,并利用俏色,突出双目。

 

  玉蝉是干嘛用的呢?在汉代,它常常作为葬玉中的口含(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死者精神不死,这一普遍习俗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间的400余年,它因何兴盛?后来又为何淡然退出历史舞台?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本次来杭的古玉,还有东周的玉月牙形配饰、西周的玉龙等,想要更加了解其他古玉的前世今生吗?“玉·见历史”精品古玉鉴赏会仍在招募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版面二维码参与报名,或咨询活动热线:15158896239(李女士)。

 

  文物专家分享真实考古经历


  你也可以加入古玉品鉴

 

  玉在古代有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在每个朝代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通过不同时期玉的用途、纹路、工艺,人们可以收获不少历史知识与物外之趣。

 

  本次“玉·见历史”精品古玉鉴赏会上,主办方首先将请出专家讲述玉文化发展简史,接着会为大家深度讲解12块来杭古玉的历史与背景。此后,与会者还有机会“零距离”地参与古玉鉴赏(普通人直接面对面接触文物的机会,在国内极为稀少),并可以自由品鉴及提问。

 

  注意,人的手上有汗渍和油腻,对于玉器、字画、古籍、青铜器、陶瓷器等的表面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品鉴前必须戴上棉质手套。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洛阳市考古文物研究院的实地一线考古专家也会受邀参与“玉·见历史”精品古玉鉴赏会,届时他们会分享真实的考古经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