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好古塔

  日前,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建筑遗产——古塔保护技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以及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古塔的现状勘察、加固纠偏、展示利用等展开交流与探讨。

  现状勘察很重要

  中国的佛塔起源于古印度,汉语中的“塔”,来源于梵文。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佛塔也在各地建造,其内涵也不断扩大,有藏有佛舍利、佛像、佛经以及高僧古墓之分。

  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约80万处,古建筑26万处。古塔作为建筑遗产存在的特殊形式,在全国约2万处。受气候条件、地理变化、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和旅游开发、生产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古塔本体面临着整体结构不稳定、材质腐朽、梁柱形变等问题。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近年来对30多座古塔进行了修缮保护,积累了不少古塔保护经验。在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伟看来,保护修缮一座古塔,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现状勘察。“这包括考古调查、岩土工程勘察、材料检测、传统测绘等十一方面的内容。”王伟表示,考古调查要查明塔体周边相关遗存的规模和分布范围,探明塔底基础形式和埋深以及地宫的分布情况,为后续保护工程提供设计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要查明塔体的基础形式以及塔体所在区域的地质结构、承载力、地下水、土壤含水率、饱和度等,并对塔底破坏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出定量评价。“材料检测主要是对强度,特别是对塔壁缺陷的检测。古塔里面的包砖是全砖还是中间有夯土、是否有杂砖等都要进行明确的探测。”他说。

  来自意大利的专家安德烈亚·厄勒米特认为,文物古迹的修复首先需要进行预防性的分析,以加强对建筑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比如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建模测量,用地层垫阻法探测遗址下部结构的特征,以判断是否存在凹陷、中空、断裂的现象等,这些科技手段使得意大利古塔修缮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他说。

  加固、纠偏让古塔延年益寿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木塔。古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多年来,这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因为严重倾斜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倾斜程度从木结构的安全角度来说已经超出了规范,早就属于危塔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侯卫东表示。

  侯卫东介绍,从2008年开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应县木塔做了5年多的监测研究,根据监测研究的结果,他们认为木塔整体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由此否定了落架大修、钢结构支撑等方案,而提出现状加固的设想。“现在主要靠局部使用新结构、新材料支撑拉接,对木塔进行临时加固,主要目的既不是修复也不是复原,而是维持木塔的现状,以减少进一步灾害的可能性。”侯卫东说。

  不同于应县木塔,陕西旬邑县泰塔采取了抽土纠偏的方式保证古塔安全。泰塔修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塔高53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因地处湿陷性黄土、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位发生变化等因素,泰塔严重倾斜。“古塔有倾斜状况时一般都是垮塌半壁,所以在抽土前期对其进行了预加固,之后在比较高的一侧做了一个导坑,几十个管子并排进行抽土,抽土40天后古塔才有了恢复正常的迹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陈平表示,抽土之后泰塔还有向东北方向倾斜的趋势,这说明对塔地基不进行实质性的加固很难彻底消除隐患,所以又采用放射状混凝土梁及外圈梁方案对塔基进行了地基加固。

  “2016年泰塔的倾斜量1.35米,目前是0.614米到0.615米,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陈平说,修缮过程中,每一步都反复斟酌,反复推演,反复进行数字模拟,逐步往前推进。“陕西开展了好几个古塔纠偏工程,泰塔纠偏从技术难度上可以说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他说。

  适当增加新建筑,有效传递文物价值

  “除了古塔本体的保护以外,也要通过建筑手段增加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对话,有效传递文物背后的价值,让文物的价值更容易被公众理解。”来自意大利的专家毛里齐奥·安纳斯塔西认为。他介绍,意大利在古塔修缮利用中,开展了不少颇有成效的尝试,比如坐落在罗马的瞭望塔在修缮时增加了楼梯、阳台、跑道甚至玻璃罩,以释放其原有空间的活力;元老院中的一座古塔增加了升降机,以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从观众、从美学的角度赋予其新的景观,在新的时代下给观众一种新的感觉,让现在失去功用的古塔显示出另外一种价值。”他说。

  在这方面,我国也有不少尝试,比如陕西咸阳汉阳陵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等,皆在遗址周边架设栈道,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2号庭院修建了玻璃罩等,以便观众更好地体验文化遗产。“我国有些理念与国外不同,比如罗马斗兽场建有电梯,杭州西湖雷峰塔也建有电梯,但是我们的保护理念是在文物建筑中不准建电梯,新复建的可以;再比如意大利不允许复建,但西安在南门箭楼遗址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复建,既保护了原来的箭楼遗址,也通过保护性设施复原了箭楼原貌。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保护方式和理念,让我国古塔的保护得到长足发展。”陕西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马涛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