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釉里红“大肚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瓷之一,它用铜作着色剂色料在坯体上描绘所需的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透过透明釉,在釉里显现出悦目的红色,故称“釉里红”,也叫“釉下红”,是元代景德镇瓷业的重要成就,它与青花瓷的烧造工序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氧化铜作呈色剂,后者则用氧化钴着色,两者都为釉下彩,一红一青,呈色清丽,是景德镇陶瓷百花苑中一对姐妹花,光彩夺目,人见人爱。

 

  这件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1980年11月29日出土于著名的江西高安窖藏,一同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瓷共4件,件件为国宝级文物。除此之外另三件是:釉里红彩斑高足转杯、釉里红菊纹高足转杯和釉里红芦雁纹匜。这件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是其中最大的一件。高24.8厘米、口径13.3厘米、最大腹径24.8厘米、底径15.4厘米。造型圆浑庄重,装饰别致,发色雅丽,堪称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佼佼者,是国内外罕见的元代晚期釉里红产品。无盖、直口短颈、圆肩、鼓腹、颈部斜收,浅圈足,砂底略外扬。整个图纹成功地运用釉里红线绘装饰手法。元代釉里红的装饰艺术,与元青花一样,不仅继承了汉唐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既不同于唐代艺术那种雍容富厚姿态,又别于宋代的精巧秀丽之姿,呈现出一种雄壮浑厚而又妩媚雅致的神韵。这件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占据器皿中心位置的主题纹饰“器腹四面菱花式开光”,边框以粗线为主干,内外勾以细线,线条明快自然,意在更加突出轮廓,具有浓郁的中国民间传统窗花剪纸艺术风格,柔和饱满,刚柔相济。窗花开光内分别饰以“凤戏牡丹”和“仙鹤穿菊”图:仙鹤与翔凤,身姿轻盈,展翅穿翔在万花丛中,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开光之间的空隙处,缀饰成双结对的灵芝祥云,柔和飘拂的云系加之胫部留出的大片空白,使主题开光装饰犹如漂浮在浩瀚的云天之中。肩部饰图案化的莲瓣和连环钱纹,既富装饰趣味,也有民族风格。突出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构图理念。这些图纹寓意“天下太平”、“富贵长青”,呈现一派祥和的繁荣景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再仔细观察此罐可发现,器面有旋削及接痕,圈足较浅,砂底欠平,中心处微凹;亦可见挖足刀痕,并附有火石红纹理;器内亦见旋削迹;看得出是用荡釉法施内釉,有流釉和缩釉露胎现象。内壁肩部至胫部有三分之一未及釉,底壁交接处有裂痕一圈。底釉白中闪灰,釉浓处泛青灰;釉面有桔皮状,略有棕眼,釉里红呈暗红色,细描纹样周围晕散痕迹呈较艳丽的红色等等这些当时窑工留下的种种迹象,却成为我们今天鉴定其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之一。釉里红本身的装饰方法当然是最重要的鉴定依据。釉里红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装饰方法:

 

  一是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瓷器最成熟的装饰方法,这件开光花鸟纹罐就是这种装饰方法。

 

  二是釉里红拔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之本色显现出来。

 

  三是釉里红的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成一定的图案花纹。

 

  元釉里红瓷的鉴定,主要是年代的归属问题,其鉴定要点在器型制作和图案花纹各方面。凡元青花瓷的一般标准,对釉里红瓷也能适用。但目前对于元和明初,特别是元和明洪武朝的区分还不十分清楚,因此,对于出土和传世的釉里红器中,哪些可以确认为元代的制品,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说,上面提到的釉里红拔白的器物,属于元代当不成问题。但关于出土和传世的某些釉里红线绘的瓷器,其时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正如冯先铭先生所说,元代釉里红生产虽然已经趋于成熟阶段,但真正的发展期并不在元代。难怪也有学者对这件开光花鸟纹罐的时代提出商讨的意见:即其下限为明洪武朝是没有问题的,但就大体而言,元代究竟有没有这类线绘的釉里红瓷总还不能肯定。

 

  根据出土时此器口部覆以两件重叠的小铜匜及伴出的一大批酒器 青花梅瓶、青花荷叶盖罐和众多的高足杯等 现象分析,笔者认为这件釉里红“大肚罐” 当年冯先铭先生戏称 可能亦为盛酒之器,铜匜即用来勺酒之用。

 

  此釉里红“大肚罐”的绘画风格洒脱自如,是典型的民窑产品,如花窗式的剪纸开光装饰具有北方磁州窑绘画风尚。金人入侵,宋室南迁后,北方工匠大量涌入景德镇。此釉里红“大肚罐”的装饰,显然受到北方粗犷民族风格的影响。

 

  这件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不仅载入陶瓷史册,多次入选全国文物精华大展,在国际陶瓷艺术节光彩亮相,还远涉重洋,以东方文化使者的身份,“出访”东瀛和西欧各国,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交口赞赏。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