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旧厂房变身“文创乐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曾经的老国企新华印刷厂,摇身一变成为了进驻100多家文化设计企业、累计产值上百亿元的文化金融产业园区。图为产业园区内由旧厂房改造的33剧场。 记者 翟天雪摄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拉动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产业发展对空间载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北京尚有七成处于待开发状态的老旧厂房。因此,北京不断深挖旧厂房资源,并从政策上进行创新突破,使老旧厂房的开发利用迎来“春天”

 

  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历程中,尚有七成处于待开发状态的老旧厂房。不久后,散落在北京城各处冷落荒凉的老旧厂房中,将“长”出时髦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艺术影院、非遗展示中心,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其中的佼佼者更有望对接高端项目资源,成为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逐步释放的资源宝库


  随着北京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续推进,老旧厂房资源将进一步腾退释放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东城区,位于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聚集了戏曲、戏剧、时尚元素,是建在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这里最有名的要数北京市文化局设立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

 

  3年前,北京市文化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整体租赁了北京胶印厂3560平方米老旧厂房,并进行装修改造,形成19个功能多样、大小不等的排练厅,并委托专业运营机构进行运营,对排练团体按每日200元至800元不等的价位收取租金。

 

  “这仅相当于市场价的2.5折到6折。”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告诉记者,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是全国第一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的公益性排练服务平台。院团拿着剧本来了就能排,出去就能演。随着创作资源的聚集,这里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孵化基地。

 

  关宇介绍,北京全年有约21000多场演出,平均每天晚上70余场。演艺市场的繁荣,使排练场所供不应求。北京有799家艺术表演团体,90%以上的是民营团体,且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排练厅。排练难、排练贵的问题十分突出。

 

  瞄准了排练厅这个紧俏定位,中心从2015年10月19日开业到2018年3月31日,已签订排练合同616份,排练厅使用7626间次;接待336家文艺表演团体454个剧目排练,已有434个剧目成功上演,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同样迫切需要空间资源的行业还有不少。“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北京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不足,设施陈旧。”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表示,希望充分挖掘老旧厂房的文化内涵和利用价值,有效缓解实体书店和电影院线空间、设施不足的矛盾,拓展文化空间。

 

  北京的老厂房还有多少潜力可挖?“北京是一座有着百年工业发展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老旧厂房资源。”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余俊生表示,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腾退老旧厂房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其中一些已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典型的如莱锦、751、798、新华1949园区等,另外还有七成处于待开发状态。

 

  这些老旧厂房,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也是发展文创产业、营造文化设施的存量空间资源。随着北京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续推进,老旧厂房资源还将进一步腾退释放。“如何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是一个既关系市民文化生活品质,又关系文创产业发展的时代课题。”余俊生说。

 

  恰逢其时的发展选项


  无论国际国内,老旧厂房腾退利用,已是大势所趋

 

  余俊生说,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定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拉动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产业发展对空间载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论国际国内,老旧厂房腾退利用,已是大势所趋。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为利用存量空间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明方向。老旧厂房的开发利用迎来“春天”。

 

  2015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开始对北京老旧厂房、老旧仓库和老旧商业设施资源进行普查,历经3年基本完成《北京市老旧厂房转型升级为文创园区、公共文化设施研究报告》。

 

  “截至2017年11月,北京已腾退老旧工业厂房242处,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多数都具备历史文化风貌和良好的改造再利用硬件条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告诉记者,其中109个已得到保护改造利用,占全市老旧厂房总面积的23.88%;26个正在保护改造利用,占5.48%;107个待保护利用,占70.64%.

 

  例如被称为“水泥罐”的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是腾笼换鸟的典型;北京电视台新址旁的郎园文化创意产业园聚集了众多传媒企业;正在改造的西店记忆文创小镇,处于6条正在使用的铁道交会处,别具特色。

 

  梅松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利用存量老旧厂房资源转型为文创园区,为减量发展做了示范。

 

  “老旧厂房大多建筑风格独特、文化气息浓郁,非常适合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发展文创也是大城市升级转型的基本途径和普遍做法。”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赵磊表示,北京正争取短时间内“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老旧厂房示范典型。

 

  直击痛点的政策矩阵

 

  对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从政策上进行创新突破,为老旧厂房“松绑”

 

  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涉及用地性质、发展规划、技术手段等诸多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操作中土地使用、改造审批、建设施工、安监消防、工商注册等环节缺少系统、规范、可操作的规则流程。而今,直击痛点的政策矩阵正在形成。

 

  赵磊表示,“近年来,一批厂房转型文创园区,成为文化新地标。但认识不够统一、资源底数不够清楚、规划引导不够清晰、改造利用不够顺畅等深层次问题也日益突出”。

 

  不久前,北京出台首个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专项政策《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赵磊认为,“5年过渡期政策”是《意见》最核心的条款。以往,老旧厂房转型文创项目,如变更用地性质,高额的土地出让金让企业难堪重负;不办理变更,后续改造中立项规划、建设施工、安监消防等一系列手续又难于办理,使企业陷入“两难”。

 

  《意见》提出通过“允许临时变更建筑使用功能”来解决“审批难”。即在不改变原有土地性质、产权关系,不涉及重新开发建设的前提下,经认定批准,在5年内仍按原用途和原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暂不对划拨土地的经营行为征收土地收益。过渡期满或涉及转让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采取协议出让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赵磊说,这条措施对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从政策上进行了创新突破,从程序上予以规范明确,真正打通了老旧厂房文化再造的通道,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老旧厂房“松绑”。

 

  去年以来,北京相继制定了文创产业园区认定及规范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市级文创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推进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下一步,北京还将分步或并行推进全市老旧厂房的资源普查、分类认定、设计利用等,挖掘老旧厂房空间资源,让其承载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功能,或推进其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同时加快制定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确保《意见》尽快落地,释放效能。(记者 杨学聪)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