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师邬甜甜:浅谈玉石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融合
2018-04-19 17:30:56 已浏览次

我自己喜欢上玉石的时候,还没有了解很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当时也只是纯粹的外貌协会般的从质地和颜色,爱上了玉石的灵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开始,由一个看客,变成一个真正用手去一点点琢磨玉石的一个艺人,我才发现:玉真不是一种简单的石头,琢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随着新中式设计这股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本土文化的魅力。承载着近万年历史,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玉文化,当然也应该,被人重新重视起来,让它的文化魅力,去感动更多的爱玉人。但今天,我不大想谈以往人们对玉石的认知和理解,而是,从一个琢玉人的角度,去谈谈玉石的艺术之美对人内心世界的一些帮助。
伴随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科技信息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靠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疏远,这一问题已经日益凸显,但未被完全重视。会发现,经常有人失眠,而找不到人可以倾诉,经常有人失落,而找不到人可以拥抱,甚至有人轻生,而找不到人可以救赎。
有个叫走饭的姑娘因为抑郁症,找不到活下去的原动力,最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5年过去了,其自杀前最后一条微博,每天都会有人去留言,与其说是留言,其实是每一个留言者对自我的倾诉,现在,这样自言自语式的倾诉已经达到100万之多。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当代文明所存在的文明坐标系的危机,其根源就在于单向纬度发展高科技的社会,割裂了人类精神结构与生活世界之间,彼此照应、互相渗透的关系。人的个体并非仅以碳水化合物与氧就可以合成的物质,如果只关注外在的物质形态的人类群体,而忽视了这个群体中更为复杂和浩瀚的精神体的存在,就意味着一种可怕而危险的撕裂。
活在此刻的时代里,活在苛刻的眼光里,活在自己的束缚里。身体不灵动,灵魂不放松,时常身体累着、心里也空着。我们渴望着那种炙热生命力,能够扫除心底的阴霾,渴望那种鲜活的趣味性,唤醒生存的动力。很多人会寻找宗教信仰来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徘徊在信与不信之间、求与需求之间、真与不真之间,多有虚无之感。
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员,我也同样感同身受,作为一名从艺者希望可以经由自己的一些作品和理念能够为观者一点精神上的帮助。以我自己来说,在琢磨玉石的过程中,能感受到那种前所未有的平静的快乐。而做好一块石头交给定制者后所看到的快乐 。这使我想到由自身的这种感受,和玉石带给他人的快乐,来谈谈玉石的艺术之美,与人们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情感联系。
艺术的作用是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般,培养人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着。好的艺术作品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而玉石这种材质的艺术作品,形而上,儒家学说把它比喻成做人的品德的最高层面,是自我生命最深体验精神境界的道,长时间形成,东方文明对玉石从不间断的精神追求。形而下,它是人们真实生活中,最实用最物质的贴身饰品及观赏之物,它以种类齐全、色泽丰富、质地温暖等诸多特征赢得人们经久不衰的喜爱。
玉石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都是经由创作者的技巧而镌刻于器物之上,表现出对称、比例、和谐的灵动之美,玉质的坚贞与温润,色泽的空灵之美,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意境和玄思,趋向精神人格之美的表现 。这一点和中国文人画的艺术境界很像。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 、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显露于前的万象灵气。
记得三年前,有个朋友来找我做一个玉石的药师佛,想送给妈妈做为生日礼物,交流中了解到她的想法和用心:因为她的外婆去世以后,妈妈身体不大好,想将外婆留下来的金饰品与这块玉石的药师佛重新去镶嵌,让妈妈开心。当时听完我很感动,为她的孝心和用心感动,也为这样一家三代人的情感延续而感动,在琢磨这枚药师佛的过程中,也多了一份坚定的责任和激励的温暖。我想,玉石之所以能让人们如此的喜欢,更多的是因为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见证,是一种来自心底最干净、最真切、最温暖的爱。
人是可以在艺术中,经由艺术家个人经历和思想,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的生命状态,去感知某种生命高度所激发出的能量。或许,这种真实的个人,在某个方面达到神性高度所展现出的能量,能够以一种真实的力量去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底色。大概因为他们,让我们可以见识到某些超越常人的艺术境界;让我们感受到,人性悲凉背后还有神性温暖;让我们领略到,人与自我抗争、交融、超越的生命能源。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感知到玉石文化的艺术生命力,能够在具体的情感和生活中,体味其中的生活智慧, 也希望每一个好的琢玉艺人,严格要求自己去创作好的艺术作品,让人们能感受到手工艺精神所包含的一种震撼和直指人心的生命力,去提升人的审美感受、温暖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传递心中珍贵的感情 。
—— 邬甜甜 于北京
2018年4月
邬甜甜作品欣赏:
南红观世音菩萨

水晶药师佛

地藏王菩萨

不动明王菩萨

普贤菩萨

邬甜甜 个人简介:
邬甜甜,女,1986年出生于湖北安陆,青年玉雕师、玉首饰设计师。师承于国家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李博生。2006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专业,于2011毕业。2012年来京进入李博生玉雕艺术工作室,学习琢玉技能以及玉文化相关知识。2017年在北京开始个人自由创作,主攻玉石雕刻,以雕刻人物为主,并热爱玉石首饰设计。
个人档案:
姓名: 邬甜甜
生日:1986年
星座:射手座
毕业院校:湖北美术学院
喜欢的人物: 梁楷、牧溪 、毛泽东、博尔赫斯 、亚历山大·麦昆
喜欢的颜色: 黑色、白色
喜欢的动物: 熊猫、博美、海豚
个人感言: 极繁极不繁的充实,极简极不简的空灵,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品风格:玉石作品细腻传神,风格多变,将时尚元素及人生体验融入作品中,在观念上给予新观点、新思想,展现了新时代年轻人对玉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系列作品: 《八位本命佛 》吊坠、 《菩萨佛头系列》等。
邬甜甜的艺术追求:
有感于玉石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都是经由创作者的技巧而镌刻于器物之上,表现出对称、比例、和谐的灵动之美,玉质的坚贞与温润,色泽的空灵与多样,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意境和玄思,趋向精神人格之美的表现 。希望自己作为一名琢玉艺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去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让人们感受到手工艺精神,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种震撼和直指人心的生命力。让玉石作品能够体现玉石的艺术生命力,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能够在具体的情感和生活中,体味其中的生活智慧。去提升人的审美感受、温暖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传递心中珍贵的感情 。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