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5800多年前北方水稻栽培证据
2018-04-18 23:45:14 作者:秦汉元 姚友明 来源:新华社 已浏览次
史前水稻的栽培和驯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与人口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于“水稻栽培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结论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稻作农业向外传播的时间与过程还存在疑问与分歧。日前经过科学手段分析,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东阳遗址的水稻遗存,属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为研究水稻种植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东阳遗址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渭河下游,是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遗迹。考古工作者在灰坑中依据地层与堆积单位的叠压情况,自下而上按照一定间隔逐层提取了植硅体样本并采集了土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妍说,植硅体是硅沉淀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颗粒,科学家可以用植硅体的形态特征来区分不同植物或不同组织。根据对植硅体的鉴定与大植物的浮选结果,研究者可以对先民的农业种植情况进行分析。
大植物浮选后,研究者在66粒炭化种子中发现了8粒炭化水稻。研究者经过观察,发现了水稻扇形的鱼鳞状纹饰,呈现出典型的驯化形态,说明先民食用的是种植稻而非野生稻。“从植硅体的鉴定结果来说,黍和粟占比最高,水稻比例虽然较低,但我们发现了来自水稻叶片、稃壳、茎秆等不同部位的植硅体遗存。”吴妍说。
如何判断水稻是本地培植而非从外地输入?参与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说,来自叶片、稃壳、茎秆等不同部位的水稻植硅体遗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本地栽培链条,很大程度上说明水稻并非是靠交换与贸易取得的。“大量属于稃壳的双峰形植硅体出现在灰坑中,很可能说明先民采用了摘穗的方式来收获水稻。”
陕西关中地区是环境考古学研究较多的地区,仰韶文化初期到中期的关中地区气候暖湿,降水量丰富,呈现出草原森林为主的植被景观,客观上为水稻栽培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日益增长的聚落人口也提升了粮食需求量,促进了关中稻作农业的发展。许卫红说,仰韶文化早中期的东阳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并少量栽培水稻,对研究水稻起源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