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县移民碑拓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

 

  原碑现存河南省汲县双兰池村

 

  纵110厘米、横55.8厘米

 

  原碑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立于河南汲县双兰池村。碑首正中竖刻“卫辉府”三字,两侧有雕龙图案,龙首相向。碑身正面上方刻“汲县”二字,右侧刻“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侨汲县西城南社双兰池居住”,中间刻里长、甲首和户主的姓名,左侧刻“大明洪武贰拾肆年中秋 月 日碑记,石匠王恭”。

 

  碑文记述了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建兴乡大阳都111户村民(含里长)集体迁往河南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的史实。一般认为,明代的基层组织—“里”由110人户组成。本碑的碑文表明,这样的说法并非完全准确。这110人户并不包括里长1户在内。碑文同时还表明,明初移民是由政府组织、按里甲编制进行的。

 

  元末明初, 经过十多年残酷战争,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许多地方荆棘塞途、人烟断绝,政府的赋税收入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明朝建立后,招徕移民开垦荒地成为实施安养生息政策的头等大事。朱元璋制订了许多移民优惠政策,鼓励地少人多地方的农民迁往地多人少的地方开垦荒地。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垦荒地,农民可以自由垦种,免除三年税粮,并永为己业。同时实行军民屯田垦种,供给种籽、耕牛;并将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多人少的地区,由政府发给路费和耕牛、种籽,三年不交纳税粮。以致在明代初期,兴起了一股规模浩大的移民潮。流传甚广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这块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立于卫辉府汲县(今河南省汲县)双兰池村的“汲县移民碑”,记述了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县)建兴乡大阳都110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事实。110户农民正好是明朝乡村一里的地方行政组织。碑文刻有110户农民的姓名及里长、甲首姓名。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