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侯夨”青铜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周

 

  食器

 

  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

 

  宜侯夨,西周康王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宜侯夨高15.7、口径22.5、腹深10.5、足径18厘米。器圆体,折沿方唇,束颈,浅鼓腹,圜底,圈足较高且底部外侈呈阶,四兽首耳。器腹部饰两周凸弦纹,其间以“两方连续”饰浮雕式涡纹,间以夔龙纹,器圈足饰两周凸弦纹,对应四兽首耳处附四段扉棱,两周凸弦纹之间以“两方连续”饰对向鸟纹。宜侯夨的造型、装饰与故宫博物院所藏西周早期荣最为相似。

 

  宜侯夨器内底铸铭文:

 

  铭文凡12行126字,记述了西周康王迁封虞侯夨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王人、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1].

 

  西周的分封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族及功臣一定范围的土地,建立封国,以屏卫王室,受封者即是诸侯。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分封了71国,其中较大的有鲁、齐、燕、晋、卫等。通过分封诸侯,周人不但牢固地统治商朝的原有地区,而且其势力、影响随之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商朝。宜侯夨1954年6月出土于江苏省丹徒县,是建国初期在长江以南地区出土的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器铭确证西周初年周人的控制范围已经到了长江以南。

 

  对于宜侯夨器铭中“宜”的地望,“宜”、“虞”与“吴”三者之间的关系,尚需学术界继续深入探讨。此外,作册夨令簋、夨令尊与夨令方彝,三器192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邙山马坡村(今属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瀍河乡),作器者“作册夨令”,铭中亦单称“夨”,其父为“父丁”,此与宜侯夨作器者“夨”,其父为“父丁”相同,此两器器主是否为同一人,也需要学术界仔细斟酌。

 

  宜侯夨系1954年6月出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大港镇烟墩山,而关于它的出土,其中还有一段隐情。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曾刊《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一文,对宜侯夨及其他同出青铜器的出土情况予以介绍:

 

  “一九五四年六月间,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农民聂长保的儿子在烟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山芋地‘垅沟’时,无意间在地表下三分之一公尺的土裹掘出一只鼎,他就小心地扩大挖的范围,在三分之二公尺的深度,共掘得铜器十二件,计:鼎一,鬲一, 二(其中一只是有铭的矢),大盘一,小盘一,盉一对,牺觥一对,角状器一对,聂长保把这些东西统统交给当地乡区政府,转送丹徒县人民政府送省保管。”当时,政府奖励了聂长宝人民币30元。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聂长宝的儿子一直作为宜侯夨的唯一发现者。30年之后,直至1984年初,经张敏、周晓陆深入当地重新取证调查,查明宜侯夨及其他同出青铜器的发现者并非是聂长保的儿子,而是由当时在聂长宝家打短工的福贵和尚在整地时挖出,而聂长宝的儿子则是闻讯后才赶到现场。当时,福贵和尚及一些围观的人误认这批青铜器为黄金,而且,仅仅为了证实这个想法,聂长宝的儿子竟在现场将宜侯夨倒扣在地上,抡起钉耙将宜侯夨器底砸碎。事后,乡政府听说聂长宝家挖出“金子”,找到聂长宝,令其上交,宜侯夨遂归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年,宜侯夨经由江苏省博物馆调拨,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通史陈列”的重要展品。 (撰文/于成龙)

 

  注释:

 

  [1]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58页;唐兰着《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张敏《宜侯夨簋轶事》,《东南文化》2000年第4期,88-93页;许征《宜侯夨簋铭文补释——兼释“迁”字》,《现代语文》2009年第1期,151-152页;陈梦家《宜侯夨和它的意义》,《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63-66页;陈邦福《夨考释》,《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67-69页;唐兰《宜侯夨考释》,《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79-83页;郭沫若《夨铭考释》,《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7-9页;王永波《宜侯夨簋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中原文物》1999年第4期,45-53页;任晓峰《太伯、仲雍事迹述说》,《杭州师范学报》第22卷第2期,2007年6月,6--62页;曹定云《古文“夏”字再考——兼论夏夨、宜侯夨、作册夨为一人》,《考古学研究》(五)2003年,482-491页;于薇《西周封国徙封的文献举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8卷第一辑2013年1月,25-33、39页;李学勤《宜侯夨簋与吴国》,《文物》1985年第7期,1-16、25页;梁彦民《西周时期的四耳青铜簋研究》,《江汉考古》2009年第2期,75-80页;刘凡超 李世宇《“爼侯夭”与“作册夭”关系考》,《前沿》2010年第20期;谭戒甫《周初夨器铭文综合研究》,《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6年,163-211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