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早期卜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周 西周早期

 

  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长13厘米,宽6.5厘米

 

  这是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柄部,反面有圆形钻孔三个,钻内有灼痕,正面有卜兆,在卜兆附近刻有数占的数列符号两列,分别为“六八一一五一”与“五一一六八一”。

 

  数占又名“筮”,与骨卜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占卜手段。在古代典籍之中,多记以蓍草作为数占工具,通过考古发现得知,除蓍草之外,其它草类及竹筹也用于数占。虽然卜与筮是两种不同的占卜方法,但是,古人往往使用两者共贞一事。如《周礼·春官·筮人》曰:“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又《左传·哀公七年》记晋赵鞅占问救郑一事,即先卜而后筮。上举“刻筮数卜骨”上,卜兆附近刻有筮数,即是“卜筮并用”之实证。

 

  与此“刻筮数卜骨”同类的“筮”的数列符号,在商、西周时期的陶器、青铜器、卜用甲骨上已发现78例,在战国天星观楚简、包山楚简及新蔡楚简中,凡见29例。商与西周时期的筮数,或三层一列,或四层一列,或五层一列,或如上举“刻筮数卜骨”所刻六层一列。三层者类似后世《周易》之经卦,六层者为重卦,而四层、五层者则属互体卦。战国楚简中的筮数,均为六层并列,相当于《周易》之变卦,较商、西周时期的经卦、重卦更为复杂。此是“筮”的数列符号经历商、西周至战国时期,由简至繁。同时,商与西周时期“筮”的使用数字为:一、五、六、七、八、九、十,而战国楚简中“筮”的使用数字则为:一、五、六、八、九,与前者相比,略去“七”、“十”。由此,知自商、西周至战国时期,筮法一脉相承,所用筮数由繁至简。王家台秦墓简本《归藏》中,以数字“一”、“六”、“八”为筮数,较战国楚简中筮数又省去 “五”、“九”。而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中,以数字“一”示阳爻,以数字“八”表阴爻,则是进一步简省,且为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及双古堆汉墓《周易》所继承。数分奇、偶,是筮产生之基础,而在所用筮数简化过程中,奇、偶各归“一”、“八”,即由筮数到爻象,仅作为阴、阳之符号,而不论其数值大小,今本《周易》之爻象“”与“”,即是源于数字“一”与“八”。( 撰文:于成龙 )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