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国君墓为何建在随国
2018-04-11 10:44:26 来源:中国历史故事网 已浏览次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大批青铜器和其他文物,其中尤以巨大青铜编钟闻名于世。此墓是战国时代曾国国君名“乙”的墓葬。随着大量珍贵陪葬品的出土面世,不但提高了古曾国的知名度,而且也带给人们一个谜团。随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随国,在随国的国境中怎么会出现曾国国君的墓葬?
曾侯乙墓是中国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据考证,此墓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时期,于1978年发掘出土。墓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的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5岁的女性不等。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但是关于曾国国君的墓穴为何会建在随国的原因,学者们一直都在讨论研究,说法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但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随国即是曾国。石泉在《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一文中认为,随国即曾国,理由是随国和曾国都是姬姓国,都是西周分封于江汉的诸姬姓国之一。而且从两国的地望来看,也都是一致的。从宋代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到曾侯乙墓,都分布在随枣走廊一带,而且都是从南阳盆地迁入随枣走廊的。因此,随、曾一国。因为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就是随,是一个国家两种称呼罢了。所以曾国国君的墓穴建在随国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倒很有可能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会建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阚(距曲阜100多公里)。《史记•秦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很有可能是随国被楚国灭掉后,曾国就由其他地方迁入随地了,就此在这里建国利民。杨宽等人的《曾国之迷试探》、何光岳的《曾国考》等书中都坚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曾国在西周时期已经和随国是同时并存的了,说随国就是曾国,实在是缺乏有力的依据。进而他们提出随国是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被楚国所灭,楚国把地处楚边陲的曾国,从南阳迁入随地,这样随地就有可能出现曾国国君的墓穴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