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魏晋六朝青瓷的动物造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国青瓷自东汉成熟以来,瓷器制造业已融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成为东方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魏晋六朝时期青瓷制造已进入重要历史发展时期。所谓魏晋六朝,一般是指三国 魏、蜀、吴 、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对于考古界来说,六朝青瓷则是泛指三国吴、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南地区,以越窑、欧窑、洪州窑、婺州窑、岳州窑等窑系生产的青瓷制品。在这一时期青瓷生产中,反映社会生活和以人文图腾为对象的各种动物形象塑造,成为这一漫长时期内青瓷生产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表达了魏晋先民宗教信仰图腾化的祈盼,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当时封建社会生活、文化及人文心理发展的演变过程。本文拟就魏晋六朝青瓷动物造型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取动物形象为器皿的造型,早在青铜器时代就广为流行。诸如:铜质地的号鸟尊、双羊尊、鸟尊等,后来匠师们集先民铸动物形象器皿的技巧塑造出许多外观优美、经济实用的象生瓷,开创了青瓷动物造型的一代风尚。以青瓷塑动物最早见于东汉。东汉时期,浙江大地以上虞的早期越窑以及江西丰城洪州窑为代表,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其胎质分为灰白和黄白,釉色分为灰青、豆青和嫩草绿黄色、青黄色等,常见的器型有碗、盏、碟、壶、杯、罐、炉、砚、盂、瓶等日用品,其余大类为各式动物造型,如镇墓兽、鸡笼、狗圈、猪圈等明器,而选择鸡、狗、羊、熊、狮、虎、鸟、蟾蜍等多种动物形象作为器皿的整体或局部造型,更是六朝青瓷的显著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江苏南京晋墓出土的三国吴时期的越窑青瓷羊,可谓青瓷动物造型已知最早的独立构建。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和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的大解放和转折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得以发展和滋长,有祟尚老庄、高谈玄理,又有外来佛教文化的渗透,都在这一时期青瓷制造上得到体现。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墓葬中各青瓷动物类造型的器皿大大增加,成为主要的随葬品。这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动物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向,特别是西晋太康前后,社会出现短暂的统一和繁荣,追求生活上的奢靡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的青瓷制作,表现出富丽繁缛的装饰特点,非常盛行各种精雕细刻的装饰手法。在动物塑造器皿的表面往往采用堆雕、划刻、模印的水波纹、联珠纹、花蕊等图。有的以繁缛重叠的堆塑手法进行装饰,以表达其宗教信仰或情感。图1所示,为西晋青瓷动物堆塑瓶。瓶身塑有10余种动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极具灵动感。这一青瓷塑瓶,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群生虫豸皆有灵”的认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魏晋六朝青瓷器皿中,鸟的形象成为最多见的一种题材。它们与器物紧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从古代传统文化渊源来看,这些鸟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蕴。如那些造型各异的鸟杯、鸟柱盏、塑鸟熏炉、博山炉、鸟形盖罐及周身塑飞鸟的堆塑罐等,都频频出现在魏晋六朝随葬器皿中。这些塑鸟的青瓷器物中,以造型各异的博山炉最为精美。在以莲瓣造型象征蓬莱仙境的炉顶部,均塑有这种灵性十足的青鸟。在青瓷发源地的古越文化中,鸟的形象在各类器物中比比皆是。古人常把越和鸟联系在一起。关于鸟的含义,郭璞《<山海经>图赞·青鸟》云:“山名三危,青鸟所憩,来往昆仑,王母所隶。”以青鸟作为王母的使者,在神仙世界和世俗之间,成为连接的纽带。陆机也在《泰山吟》中有“神房集百灵”之说。鸟在魏晋六朝青瓷器皿中大量出现,正是反映了人们对鸟图腾的宗教膜拜情结。

  北魏六朝时期,随着西域佛教的传入,封建王朝的宫庙建筑、佛教建筑盛行不衰,加之长期战祸、人生无常的影响,老庄学说中的清静无为、摆脱尘世的羁绊,寄寓于“授我神药,自生羽翼”(嵇康《代秋胡歌诗七首》),对“羽翼”的渴望也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精神与追求的具象体现。反映在这一时期的青瓷装饰艺术中,那些以动物造型的器皿上,如动物堆塑罐、蛙形水注、狮形烛台、动物酒具等,这类美观灵动的器皿,在器腹上常见戳印和刻划组合而成人的羽翼。以晋代常见的狮形烛台为例。狮子造型应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的传入而流行的产物。这些青瓷狮形烛台无一例外均刻有这种“羽翼”,显然是迎合当时人们向往求仙得道、羽化飞升的心理需求而出现的一种纹样。似乎一旦有了羽翼,就赋予了升天的能力,形成物与人、人与神的一种互动的作用。

  在六朝青瓷动物器皿中,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断代标准器”值得关注。即青瓷羊形器和鸡首壶。这两类器皿在魏晋六朝墓葬遗存中常有出土。如在四世纪的百济 现朝鲜半岛 古墓中亦出土了青瓷卧羊。图2所示,为一西晋青瓷褐彩羊形器。器长22厘米,高17厘米。造型为一立式犄角公羊。羊体颀长、圆润,有三道双圈弧线纹,羊两颊饱满,长须下垂,神态安详,抿口敛神,两耳竖起贴于脑侧,两眼炯炯有神,双犄卷曲,羊体上身有一圆形孔口,内空,羊体全器施青黄釉,犄角、眼、尾等处均施褐彩。全器造型比例准确,线条优美,尤其头部刻画极为细腻生动,一副温驯可人的神态,富有吉祥瑞气。观此青瓷羊形器整体造型,当为西晋实用器皿。这一作品,亦反映了远古先民极为精湛的制瓷工艺水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羊乃瑞祥之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的心目中,它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肉食来源之一,同时又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秉性和象征意义。因为羊温顺可亲,是一种善良有义的动物,所以“善”、“义”才会都从“羊”字。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有“吉羊 祥)”的记载。《易卦》有“三羊开泰”之语,用以表达岁初人们美好的祝愿。人类的远古祖先一直把羊以其美好、祥瑞之寓意而作为塑造的对象,以赞美羊的善良知礼、内柔外刚之秉性。西汉人韩婴在其《韩诗外传》中载:“鲁哀公使穿井,得一玉羊,孔子曰:‘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孔子之意是掘土穿井为求水,结果得一玉羊,乃水土之精气化合而成瑞器也。这恐怕是古文献对羊形器皿的最早解释。至于说到羊的形象在古代艺术品中的反映,无论是殷商时期的“四羊铜尊”、东汉时期的“百戏吉羊”画像石,还是晋代、南北朝时期青瓷羊形器等,都是我们华夏先民对羊这一灵物所融入的情感,亦寄寓了古人对羊的善美、祥瑞、谦德及“义举”等秉性的崇尚之情。


  说到魏晋六朝青瓷的动物造型,除羊形器之外,研究古瓷的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鸡首壶,这种器皿已成为六朝青瓷的断代标准器之一。至今古瓷藏家一直很难理解这一鸡首形壶具何以在三国时横空出世,继而在整个漫长的六朝达到鼎盛,至隋唐又孑然绝迹 鸡首壶这一独特造型象征的是什么 其作用何在,以及它的器型演变有何规律 从史料记载,青瓷鸡首壶最早见于三国吴的晚期,但实物依据不足。笔者拙见,吴和西晋的鸡首壶相融相近,难以区分,一般还是认定为西晋早期始有鸡首壶可靠些。西晋时期的鸡首壶(图3),形似小盘口壶,肩部的一面贴塑鸡头,另一面贴一三角形状的鸡尾,也有的盘口与肩部相连一个圆股形把手。从鸡首尖嘴无孔看,此时的鸡首壶应该是作明器用的。至东晋,鸡首壶已基本定型,壶身变大,肩部的鸡头上有冠,下有颈,圆啄有孔,普遍装有把手,有的把手连壶的盘口一端呈龙首状,有的鸡首壶还在壶的肩部和鸡的眼珠、冠等显著位置上,用褐色釉作点缀装饰。至南北朝时,壶体开始变得修长、挺拔,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更加细长,盘口也有所增高,此时壶的执柄高于壶口,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壶了。也有人认为,六朝时期的青瓷鸡首壶,无论壶嘴实心或空心,均为一种象征性的陪葬明器而已。而实际上,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应该是凡嘴为实心,为明器;嘴空心有流,系生活器皿,当然也不排除主人死后可当随葬用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六朝的壶具何以取动物鸡之形,其寓意何在,并无确切史料可考,但按照我国传统民俗推测,恐怕还是取其寓意。鸡乃我国古代人民最常见的一种圈养家禽,除了食用之外,又是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啼鸣报晓之物,晋人即有“闻鸡起舞”之说。加之鸡善群居、温驯无害,深得人们喜爱。除此之外,我国自古以来都认为雄鸡之血具有除邪去祸、印证诚信之功能,素有“滴血为盟”、“洒血驱魔”习俗。由此看来,如以羊的寓意来考察鸡首壶的话,“鸡”与“吉”谐音,将其视为“吉利”或“吉祥”的象征,应为顺理成章。当然,壶究意取何寓意,从出土实物早晚和形制变化看,其寓意也是不尽相同的,今人只可揣测,而不能妄自想象。鸡首壶的寓意,除有传统驱灾除凶、避邪引吉的寓意外,是否还有其他另类寓意,也未必可知。比如,现藏于深圳青瓷博物馆的一品六朝青瓷鸡首壶,壶体以褐彩铭“吾有心”文字。据考证,晋代礼学分“有心”、“无心”两派,以此推断,取鸡首为形,表明自己的哲学观点,恐更具其深意吧。又如浙江余姚西晋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鸡首壶(图4)。造型独特为仅见品,此壶将盘口上的提梁做成“黄鼠狼”形,且“黄鼠狼”的头朝着其前鸡头的后脑,所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意,就可作另类之说了。因而,六朝青瓷鸡首壶,与历朝历代的许多古瓷一样,留在人们心中的许多迷团,也只好待人们今后不断去探究诠释了。
    
  总之,魏晋六朝时期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社会意识形态、崇尚老庄、求仙皈佛的人文观念交错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特殊格调,具有强烈时代个性的“魏晋风度”,表现在对瓷器动物造型的审美追求上,则有别于汉代的粗犷浑厚,流露出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明显地受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时尚、经济状况、审美意趣的影响。今天我们观赏着这些魏晋六朝青瓷器物千姿百态的动物形象,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们仿佛都流动着生命,向我们默默地诉说着远古先人的情感和智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