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里酒如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笔者所藏一件明代汾酒瓶(见图),扁圆形,高15厘米,腹部横径10厘米,细颈撇口,圈足,肩部附对称双系,腹部两面开光,模印杏花图案,全器施黄釉。此瓶穿系可提可挂,加塞可置怀中取人体之温暖酒,不失为玲珑小巧、多功能之用,系笔者数十年前在北方地摊所得,它对研究汾酒的包装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之一,酒液莹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绵甜润、醇厚爽洌,回味悠长。虽酒力强劲而无刺激性,饮后能使人心旷神怡。评酒家们说:“汾酒清洁卫生,幽雅纯正,绵甜味长,是汾酒的三绝”。汾酒是我国清香型酒的典型。

 

  早在公元561 564年北齐之时,汾酒就闻名于世,当时名为“汾清”,帝王 北齐 武成帝高湛特意向人们推荐汾酒。“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说明此酒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汾酒的产地在山西汾阳杏花村,临近太原,唐代统一中国后,工农业都有很大发展,山西晋中一带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汾酒既是名酒,在唐代更有所发展。

 

  唐代以诗酒闻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旅游太原,在“畅饮美酒”之后写下了盛赞汾酒的诗句。“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牧,他写的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诗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当然是指汾阳的杏花村。

 

  汾酒是起源于唐代以前的黄酒,后来发展成为白酒——蒸馏酒。由于年代久远,演变发展的过程确难考证。

 

  据传说,最早杏花村仅有很少几户人家时,只有三家古老的酿酒作坊,由于汾酒出了名,在不断的繁荣时期,杏花村发展成一个有三千多户的大村,小酒坊有七十二家之多。当时八槐街酒馆林立,每年端阳佳节举办一次传统的花会,名花异卉,游客如云,名流汇集,品酒赏花,盛极一时。

 

  明朝末期,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路过杏花村时驻足三天,闯王喝了汾酒之后,盛赞“酒之美,人之尽善”,并将村名改为“尽善村”。1953年,我国政府决定恢复杏花村的原名。

 

  汾酒之所以能历千年绵延不绝,酒味的美和这里井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村里有一个井泉,据说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长期以来汾酒就是用这井里的水酿造。群众称它是仙井,还特地修了井亭加以保护,井亭上还留有“得造花香”的字匾。意思是水如香花一样的优美。古井亭旁有一块“申明亭酒泉记”的石刻,有“近小山之麓,有井泉焉,其味如醴,河东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禄裕梨春不足方其清冽”之句赞扬水质之佳美,至今民间对古井还有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

 

  汾酒酿造是用晋中特产“一把抓”高粱为酿酒原料,以大麦和豌豆制成“青茬曲”为糖化发酵剂。以一套独特的酿造工艺,称为“清蒸二次清”。其发酵设备采用陶瓷大缸埋入地下,口与地平,使用这种发酵方法,是汾酒的特点之一,最后蒸馏过程实行掐头去尾,所以酒质纯净。

 

  汾酒酿造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成七条秘诀,一直流传至今,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高粮必得其实;器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温;火必得其缓。这是汾酒工艺的遗产。现代酿酒实践说明这些秘诀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汾酒是清香型酒的代表,行销国内外,屡得国际和国内大奖。

 

  1960年5月谢觉哉同志为汾酒厂题诗:“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酒名牌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1965年郭沫若同志访杏花村题诗:“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白玉含香甜蜜蜜,红霞成阵软绵绵。折冲樽俎传千里,缔结盟书定万年,相共举杯醉汾水,腾为霖雨润林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