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门儿——老北京正在消失的习俗之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北京串门习俗的由来:

 

  凡有过老北京四合院生活经历的人,几乎没有不串门儿的,也没有不会串门儿的。我所说的串门儿,是日常生活中互相往来的平常串门儿,年节串门儿不在其中。

 

  在老北京四合院里你来我往,到家里坐坐聊聊,是一件极平常而又普通的事。串门儿是形式,邻里间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才是目的。因此可以说,串门儿有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鲜明的老北京特色,充分体现着老北京四合院里的风土人情。

 

  老北京四合院自古就有:“院里的事儿,院里的人管”的说法。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历史悠久。据此说法,串门儿已成为四合院人许多年里沿袭的一种不称习俗的习俗了。

 

  老北京串门习俗的讲究:

 

  院里人串门儿有六大讲究,这头一个就是时间讲究:选晚上时间,闪开晚饭时间,压缩串门儿时间。一般选在晚上七点半至九点半时间段,不能影响邻居的正常吃饭。晚上虽闲歇时间长,但要控制在个半小时,不能耽误邻居正常休息。

 

  二要轻敲门,重垫话。到谁家串门儿必须先敲门,绝对禁止蔫不唧儿地推门进。敲门还要讲究轻敲,有节奏地敲。不能让对方有鲁莽、害怕、心跳的感觉。重垫话是大声喊话的意思,起到自报家门让对方知道谁来了,有所准备。喊完话,还要等屋里有了回应得到允许才能进门,免遇尴尬。

 

  三讲究串门“三不去”:寡妇家不去,只姑娘在家时不去,新婚夫妇家不去。“三不去”专指男性而言。寡妇家串门儿容易招惹闲言碎语;只姑娘在家时去串门儿,双方会遭遇尴尬;新婚夫妇晚上时间最珍贵,少去或不去为好,否则会影响邻里关系,影响团结和睦……

 

  其四,是大敬大,是小敬小。在串门儿者的眼中,大小辈分要分明,应受到同样的尊重。是叔称叔,是弟称弟,禁喊绰号、小名。

 

  第五条讲究最重要,先说正事,后闲聊。串门儿是形式,用举手之劳为院里的邻居解决点难事、烦心事是荣幸,是正道。扯闲篇是一种娱乐方式,但语言行动都要讲究文明,注意对晚辈人的不良影响。

 

  第六条严禁串门儿打情骂俏。对于串门儿一事,院里人不光停留在嘴上有讲究,更多的是用行动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发挥自己的水平,也各有千秋。

 

  以前谁家有多少来串门的,是社会关系的晴雨表,也是家庭影响力的排行榜。来串门多的,不仅说明人缘好,也在村中有威信,这是被引以为荣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串门了。

 

  渐渐地,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家里也落锁了;渐渐地,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门槛也越来越高了;渐渐地,老北京串门的习俗也慢慢消失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