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坐奏乐陶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

 

  明器

 

  1955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

 

  高11——11.5厘米

 

  此套6件,均为男性,着圆领袍、裹幞头、系腰带,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排箫、琵琶、笙。

 

  排箫、笙、横笛是固有的传统乐器。排箫每管一音,直接用嘴唇吹奏。笙则是将多根竹管编排在匏斗中,竹管下端装簧片,利用簧片与管中气柱的共振作用发音。湖北随县战国的曾侯乙墓有最早的实物发现,其中笙共6件,笙斗用匏做成,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细竹管,有12管、14管、18管3种,并使用了竹簧。排箫2件,上沿齐平,下沿参差不齐,都是用13根长短依次递减的细竹管排列。此套排箫和笙烧造的只具象征性,而初唐李寿墓石椁线刻演奏图则非常清晰地显示了唐代排箫和笙的形制。笛是汉代横吹乐中重要的管乐器,但它的出现可能早至战国时期。箜篌和琵琶都是自汉代就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但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广为人知并日益重要。尤其琵琶,它音域广阔,技法丰富,能弹出所谓84调中的81调,旧有的乐器很难做到,是对南北朝和隋唐的音乐文化面貌影响最大的乐器。不过在这一时期的器乐合奏中,琵琶虽然占有主要地位,但固有的排箫、笙、笛和筝等乐器也不可或缺。此外,外来的竖箜篌、五弦、筚篥等也常加入到乐奏中,它们对扩大音域、丰富音色和增强音量等都起到显著作用。拍板属于这一时期出现的节奏乐器。

 

  唐代宫廷的表演艺术融纳了中外许多民族的乐舞,新编乐舞极为活跃。唐高宗(公元650——683年)后,根据演出规模,将乐舞统编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类,各有固定的表演内容。“坐部伎”的部乐舞构成,在堂上坐着演奏,规模较小,舞者3至12人,用丝竹细乐伴奏,风格清雅,乐工和舞者的表演水平较高。“立部伎”规模较大,由8部乐舞构成,舞者60至180人,主要以鼓和金钲伴奏,气势宏伟,但表演水平略逊于“坐部伎”。这当是一组“坐部伎”的陶俑。(撰文:梁丰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