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任务

  批评从怀疑开始,一抬脚却踩在了肯定和赞美上。这并不矛盾,假如批评家不是先入为主地裁决一部作品,或者其间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那么,他必须首先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读者。怀疑是批评家首要的责任和使命,有时难免也是一种职业习惯——总之,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必须不断地面对作品质问: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样的表现与他人的表现有何不同?显然,这些同时,这些质问也确保批评家不至于因对作品本身的投入与钟情,丧失批评者应有的锐利目光。

  通常,批评家的责任在于对作品艺术本质的鉴别与肯定,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艺术作品确实存在唯一的本质(不管这种本质是纯粹艺术上的,还是美学上的,甚至社会意义上的),这相当于说,批评的任务在于帮助读者找到一部作品唯一的欣赏点。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不具备这样的本质,这不是说作品本身没有欣赏核心,而是说这个欣赏核心不是唯一的和固定的,而是多元的、变化着的,并且因读者而异。这就给批评提出了新的任务,它要求好的批评不该是对一部作品命运的最后裁决,也不该是对一部作品“真相”的注意和说明,因此,要求批评家必须放弃“法官”的身份,放弃史学家和训诂学家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面对作品。这意味着你不是在宣判一部作品的命运(事实上,这是极其可笑的),你能做的仅仅在于调动起作品中的一切因素和自己交流;在于用自己的心灵轻轻敲击着每一个字符,并感受它们的呼吸;在于透过那些公认的表象,发现作品中隐藏的、不被人知的奇迹。归根结底,批评的任务不在于指给人唯一的解读路径,而在于指给人前所未有的解读路径。

  我们应该把批评和训诂区别开来,把批评和考究区别开来。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只要我们明确批评是对作品阅读可能性的追求,而训诂和考究是对作品原始性和本真性的追求,我们就不难在批评中把握好自己思想的方向。艾略特曾说过:“公正的批评和敏感的评价并不是针对诗人而是针对作品本身而发的。”这是“新批评”的关键所在,即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必须具备舍弃史料和背景环境,单独和作品对话的能力。这是一种双重的考验,它既考验作品自身是否具备充分的可读性,也考验批评家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是否卓尔不群。是的,一次完美的批评应该是这二者得到充分展现后呈现出的欢乐极致——即最大限度地激发隐藏在作品内部和批评者心中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就此而言,并不是一味的赞美和肯定才能奏效,相反,否定是一种更为强劲的推动力。但是,人们过多的(主要是作者)把对作品的评价和自身的名望与尊严联系在一起,常常接受不了否定。这是作者狭隘的表现。其实,评价的公正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符合作品自身固有的或理应存在的价值,而在于作品(作者)能否接受每一个读者的挑剔与诘问,其中包含着误读和诋毁。否定是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它的前提不是要否定作者的创作努力,而是要否定一种审美效果。因此,否定并不关乎作者原初的动机,而仅仅是批评者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对作品实施的重构。这种重构可能彻底改变作品原有的旨趣、情调、结构,但却因改变了作品的欣赏向度而把欣赏带入到一个更为丰富、广阔的天地。

  批评难免要借助工具,这是客观事实,就像分清细胞组织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天体必须借助望远镜一样,批评的工具也不是唯一的。所谓批评工具就是批评理论。这些理论或者是哲学的,或者是语言学的,或者是心理学的,或者是社会学的……这些理论构成了评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某种程度上说,批评就是一项关于建立尺度或规则并检验其有效性的工作。这就使得每个批评家必须首先是一个有思想、有观点、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的特殊读者,他不应该仅仅满足读懂一部作品,而要努力借助批评阐述自己对美的独到理解,对表现的个人期望,以及来自阅读直觉上的好奇与缺憾。毫无疑问,一个没有鲜明的个人思想、观点和态度的批评家应该是极其糟糕的。但问题在于,当一个批评家始终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尺子测量不同作品的时候,这样的批评家就更加糟糕。如何针对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批判尺度,恰如其分地展现作品蕴含的魅力?这是摆在批评家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这一难题在给批评设置障碍的同时,也为我们鉴别批评家的优劣提供了分水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