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帖》和《孔侍中帖》在日本的流传和研究

  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孔侍中帖》是在中唐时期流传至日本的中国书法瑰玮之品,也是王羲之传世墨迹29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日本的许多中国学学者对王羲之的这两部作品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研究和考评。这里让我们来分享日本学者的王羲之作品的研究成果。

  一、有关《丧乱帖》

  《丧乱帖》被人们公认为是现存王羲之传世尺牍中的最精彩的作品,照相印刷术发明以来,《丧乱帖》屡屡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广泛传播。

  《丧乱帖》大概是在唐代中晚期时(相当于日本古代的奈良时代,645年—794年)流传至日本,先是成为圣武天皇(724—749在位)的座右宝物,后来被桓武天皇(781—806在位)的御府所收藏。从现存帖内的骑缝章《延历敕定》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延历”是日本平安初期的年号,自782年至802年。奈良的东大寺的献物帐上至今保留着当时曾收藏有王羲之书法模拓本的记载。当时王氏书法收藏总数为20卷,其中行书有3卷,纸色为黄。而这《丧乱帖》的纸为白色,所以很难推断《丧乱帖》曾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记载的收藏之物。但东大寺的献物帐中称,书法藏品的总量为61卷,因此也不排除这王羲之书法的模拓本20卷之外还存有王羲之的作品。

  《丧乱帖》为纸本,纵26?郾4厘米,宽58?郾8厘米。写成时间在永和十二年(356)左右。

  此通尺牍的帖首“羲之顿首”四字之后是“丧乱之极”,根据历来对法帖的取帖首某几个字的命名习惯,我们称之为《丧乱帖》。此帖是用双钩填墨法制成的模拓本,其中枯笔和连带呼应之处则是模拓者延摹而成。因此,猛一看,会被它的精巧细致所迷惑,连博物馆的一些专家们都给搞懵了。2006年春季,《丧乱帖》在上海博物馆二楼展厅里的“中日书法珍品展”露面。相隔了1200年,中国人第一次用视觉摩挲了这件伟大的作品。之后,有些人发表了意见:《丧乱帖》可能是王羲之遗留下来的唯一真迹。但是,很遗憾我们的研究者不能像在自己的故宫博物馆里那样,拿着《丧乱帖》放在阳光底下随意地翻看并精确地作出判断——如中国的一流专家们在鉴定陆机的《平复帖》或王珣的《伯远帖》时那样。(《中国书法》1995年第6期)但我们的邻人已经仔细考察过了,“的确,这个模拓本确实描摹精细,就连虫子蛀坏的地方或纸边残破之处也被精心描绘出来。”(田中勇次郎《王羲之传》日本讲谈社1974年)

  在此帖的第一行右下端“之极”两字的旁边,我们可以看到单人旁和木字旁的一半还残留着,而且右边原本的破损之处,模拓者也用极细的墨线表现出来。用这来对照其他晋人法帖,可以认为这是梁代(502—557)书画鉴定家徐僧权的署名“僧权”字迹破损后残留的部分笔画。也就是说这个双钩《丧乱帖》的底本是经徐僧权鉴定的梁代朝廷官本,是流传有绪的。另在《二谢帖》第一行的左下我们可以辨认出一个“珍”字,这应该是梁代著名鉴赏家姚怀珍的“珍”字。这些画押骑缝上的署名字迹与王羲之的原迹一起被模拓下来,而流传至今。因此,此帖是梁以后的模拓本的看法不会有误。或许更应该被认为是在唐太宗的贞观内府里,由技艺高超的名手模拓而成。证据之一是此帖之一的《得示帖》和《孔侍中帖》同被褚遂良的《贞观书目》所记载,而唐代的经典法书多用这种白麻纸的现象也支撑了这一观点。

  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丧乱帖》藏于后西天皇(1654—1663在位)的内府。后西天皇死后,此帖被赐赠给了他的弟弟妙法院的尧恕法亲王。明治十三年(1897)七月,妙法院僧人将此帖与明代人的墨迹等一起奉归于皇室。到了1989年年初,昭和天皇去世,此帖便由国家管理,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的三之丸尚藏馆。

  《丧乱帖》由三封书信组成。第一札是以“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开首的八行行草书,是一封首尾完整的书信。时当永和十二年(356),桓温收复洛阳,接着荀羡挥师直指王羲之故里瑯琊。信中王羲之透露了王氏祖墓因战乱而荒芜,人在异地不能前去整修与祭扫的担忧、焦虑而无奈的心情。

  第二札有五行,以“二谢”始文,名之为《二谢帖》。但此帖文意文脉不通,好像是从其他尺牍的残片上摹取得来,集字接拼而成;而且还有改写之处,无法使人感觉它是原物,因为它缺乏必要的连贯与完整性。

  第三札是《得示帖》,四行行草书。信中主要内容是主人问候客人和主人自诉健康等事。具体内容是“明天,日出后出行。正在服药中,不能被雾抚触;等药性过了之后”等。

  二、有关《孔侍中帖》

  此帖纵24.8厘米,宽41.8厘米,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在日本东京都目黑区,也称尊经阁文库,主要收藏中国、日本的古文书和古代工艺美术品)。

  大约是从晋代开始兴起了以前代名家的手迹为范本的学书法的风气,临、摹、响拓等手段成为对前代名家手迹进行学习或复制的主要方法。由于对名迹摹本的需求增加,爱好书法的梁武帝肖衍在在位的近半个世纪中,下令收集天下书法名迹,并请专门家加以复制,其中徐僧权、姚怀珍、唐怀充、满骞、朱异、沈炽文等人的名声一直延传至隋和唐初。他们参与的王羲之作品的临、摹和响拓的工作业绩于后世功德无量。

  《孔侍中帖》与《丧乱帖》一起被称为王羲之摹本中的顶级作品。和《丧乱帖》同样,被认为是从梁至唐代8世纪前半叶(约250年间)时制作的,或许可以精确地说是隋至唐贞观年间(7世纪以前)之间的摹本。

  从《孔侍中帖》中央的纸缝上盖的《延历敕定》的朱文方印,而且在同一纵列上分别连钤三个来看,曾收藏于桓武天皇的内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正仓院的《双仓北杂物出用帐》的记载,在桓武天皇天应元年(781)八月十二日,正仓院原有的“大小王真迹书1卷”和“书法20卷”加上日本皇室的书卷5种被送进天皇内府。但在之后的三年间,这些法书作品又陆续被奉还给了正仓院。《延历敕定》的御印大概就是那个时期(782年—784年)盖的。延历以后此帖的传世经历不为人所知,到了近代,由冈田吴阳?眼1841年—1902年,富山藩(今富山县)的儒学者?演于明治维新时入藏,后来传给了他的儿子冈田正之(1864年—1972年,文学博士,明治时期的汉学者);昭和二年(1926)成为前田育备会的藏品。

  《孔侍中帖》包括《哀祸帖》、《孔侍中帖》和《忧悬帖》三通书信。所用的白纸因明显有纵向的帘状纹样,被称作为“竖帘纸”;质地为麻的材料,与《丧乱帖》用纸相同。从模拓的水准来看,此帖比《丧乱帖》稍逊一筹;另从保存现状来说,《孔侍中帖》也不如《丧乱帖》。

  而从书法的风格情调上讲,《孔侍中帖》里三通书信是各不相同的。《哀祸帖》奔放而洒脱;《孔侍中帖》细腻而劲健;《忧悬帖》丰腴而洗练。

  褚遂良的《右军书目》(法书要目)中,收入了“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行因孔侍中”帖,这应该就是这个《孔侍中帖》,尽管“旦”成了“且”,而且这一行又多了一个字。而《哀祸帖》和《忧悬帖》则未见于历代著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