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对文字演变及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文字的演变在中国受到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而这种影响至今还在进行中。

  在远古时期,由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低下与无知,所以经常受到自然界及猛兽的伤害。同时人们也无法理解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这样占天卜地的迷信之术在当时十分盛行。特别是在守猎之前,烧龟甲骨片更加风行。在烧龟骨之时,出现横纵纹。而横纹出现时,出猎大多不利,甚至出现危险;而烧出纵纹时就会满载而归。久而久之占卜凶吉的符号就被人们记住了,从而形成了最早的符号文字(形意字)。在人们的生活中,对自然界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当时抬头观天,低头看地,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从这一过程中人们画出了( 日 )字等,在地上也看到了( 月 )等,这样最早的象形字也就出现了。

  后来,随着人们掌握征服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发现并有效地利用了火之后。工具的制造使人类对自然界具有了更大的控制空间。劳动的剩余出现了,随之私有的家庭也出现了,结束了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母系社会。社会进入到私有的奴隶社会后,井田制的出现,汉字也从自由度很大的状态变成了方块字为主的文字形态,这样初期的方块字就出现了。但是这一时期还是分封式的诸侯统治,加之当时老子哲学中的所谓小国寡民状态,文字的多样性还是主流。

  随着封建集权的秦王朝的出现,中国第一次大范围的影响中国汉字形态的统一文字工作,使中国文字第一次失去自由度,而统一为秦小篆的书写形式。这时的中国书法第一次有了统治者人为的定法。这次的定法也第一次在汉字书写上失去了它的部分艺术性。所以在秦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书法从艺术的角度看,是一次低谷过程。随着秦的暂短统治的结束,汉文字书法的艺术性又渐渐的恢复了。特别是在汉中期,由于“修养生息”政策的贯彻,汉王朝的经济十分发达,加之当时的统治者尊奉老子的哲学观点,以“无为”治天下,因此,反映在书法艺术上,即出现了汉文字书写形态的多样性。汉文字从繁琐的小篆变成了谬篆、毛篆及虫篆等。在此时期也出现了古隶书法。进入到扁方形的隶书字体。在汉后期又出现了草写的隶书,这种隶书被汉章帝发扬,进而出现了草书的第一体——章草。汉王朝经过前后汉的震荡之后,终于被分立的三国取代,由于魏、蜀、吴三国各行其道,其汉隶的字体也受到了冲击。这时候简洁的章草变成了今草, 隶书也向楷书演变,而到了西晋及东晋,由于暂短的统一,所以一些士大夫贵族们集聚一堂,以沙龙的形式对汉字书写进行了一番有意义的探索,加之此时以诡辩而立名的玄学家们的鼓动,而使这种探索更加深入。于是出现了一批以总结古人笔法、笔意而擅长的书家。王羲之、索靖等人正是这些人的代表。他们深谙古意,深知古法。于是创造了不朽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中国晋代书法艺术。《兰亭序》的出现正是这一环境的必然结果。同时, 《兰亭序》也正式地宣告中国书法的行书体正式出现。 行书体一经出现,就具备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的书法艺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北魏的孝文帝,这位拓拔氏的统治者占领了汉文字的发源地之后,被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他十分自觉地把自己和族人融入这个宏大的汉民族——进行汉化改革成了他统治下的最大的亮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倡书写汉文字,提倡碑刻汉文字。在这一时期中国书法最光辉的一页——北碑书法形式出现了。因为北魏提倡刻碑,而且提倡民间刻碑记事,所以在中原的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都拥有了大量的这一时期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一时期书法的多样性,特别是从隶渐变楷的过程中,自由奔放性正是对书法艺术的诠释。所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时期。

  北魏之后,虽然也有碑刻时现于世,然而,由于尽向规矩上努力,因此书法的艺术性大多不及北魏。所以赵孟 谈及这一时期感叹到“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赵孟 的兰亭十三跋)

  在此,我们应该谈谈盛唐时期的书法,。可以说唐朝百业兴旺,书法的殿堂也是十分恢宏的。直至现在我们的许多书家们也以学唐之书为荣。然而在规矩与艺术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书法的艺术性,那么唐代的书法,作为这一艺术的范本作用就值得商榷了。在此我们不是说唐代的书法水平高低,而是从规矩与艺术的比较看,在唐代的书法中,规矩法度是十分严格的,几乎每字每篇都在法度中运行。这一现象是书法的法规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然而,在这种规矩之中,书法的艺术性也就所剩无几,而这一现象正是由于唐代选官制度的完善所造成的。因为在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十分完善。文人们为走仕途,必需以上官乃至皇帝的恶好为指南,练习书法的手段不敢旁及其它。这样培养出来的文人书家,他们写的字不千篇一律才怪呢。因此,唐代的书法,除了颜鲁公、怀素等几位大家之外,几乎没有具有艺术性的书法作者。而唐代书法又影响到之后的几代书家,所以在此之后,几代书家只是在规矩上苦求,却很难有艺术上的突破。

  而在朱熹“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几位书法家以重意而为之书法作品,所以在宋时中国书法艺术也出现过一段艺术上的辉煌时期。

  随着北碑石刻的逐渐被人们发现,书家们看到了书法艺术中的区别于唐代规矩书风的碑刻书法、民间书法。因此书家为之一振,进而在清代临习北碑成风,在晚清至民初中国书法又出现了一个复兴时期。“扬州八怪”、邓石如、包世匣、康有为等先生,他们在接受北魏书风的同时,又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现的书法作品的艺术性是唐以后所不及的。

  中国社会的变迁,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书法艺术形式是离不开社会现实的,在一定程度上书法艺术也应该是时代的艺术。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