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与转指笔法

  继王羲之之后,颜真卿以其辉蝗的艺术成就,独特的书法风格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又一位里程碑式的伟大书法家。在颜真卿的艺术生涯中,有一个人对他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艺术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素有“颠张”之称的张旭。

  我们对颜真卿拜师于张旭,以及颜真卿所著《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以下简称《述》)。作进一步深入探讨,或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颜真卿二次拜师之迷

  颜真卿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书法家。他的重要艺术成就,都是在他师从张旭以后,四十多岁开始逐渐完成的。虽然颜真卿出身于书法世家,家学渊源可上溯到五世祖--北齐颜之推。他的四世祖颜师古,曾祖颜勤礼、祖父颜绍莆、伯父颜元孙、父亲颜惟真都是有成就的书法家。母亲殷氏家族,也出现多位书法家。颜真卿从小就在这书香四溢的环境中成长,秉受家训、潜移默化地接受书法艺术熏陶。他勤学苦练、不断探索、志存高远,书法艺术之门渐渐打开,书法艺术的魅力既有快乐,也是痛苦的。颜真卿渐渐感觉到仅仅是秉承家学,浅层次地吸取前贤书法中的精华,都不能帮助他实现心中的理想目标。

  这时站在唐代书法最高端的张旭,可谓万众瞩目,当时张旭已是名满天下。韩愈赞扬张旭书法“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其实张旭

  书法真正玄妙之处不仅仅在于表面上飞动的线条,而是暗藏于锋茫劲键毛涩之用笔。如韩愈所说“不可端睨”。以当时颜真卿的家学渊源,这种玄妙的用笔方法,他是无论如何也揣摩不透的。

  关于书法的神秘性,史书多有记载。

  三国时代的锺繇常与曹操、邯于淳、韦诞等书家一起讨论书法。有一次,锺繇意外在韦诞处看到一本蔡邕论笔法的书,便向韦诞苦苦索求,韦诞不予,气得锺繇一连三日槌胸以至吐血。等韦诞死后,锺繇派人“盗发其冢”而得之。

  蔡邕所传笔法是否和张旭的笔法有所渊源,还不得而知。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笔法是相当重视的,而且是秘而藏之的。连书圣王羲之也嘱其子王献之,把他所著《笔势论》“勿播于外,缄而秘之,不可示之诸友。”

  古人是把书法视为学识的一部分,当作通往仕途的敲门砖。古时,信息传播本来就落后,人们又把笔法视为秘笈宝而藏之。在这种情形下颜真卿决心辞官去求教与张旭,他的拜师之行能一帆风顺吗?

  历史把颜真卿二次辞官拜师的故事流传下来,后人无不啧啧叹服,然而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推论,颜真卿第一次拜师是失败的,这样的推理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理由一,颜真卿当时年龄三十六七岁,以他的家学渊源以及对书法的执着,他的书法根基应该相当扎实。书法的玄妙之处如同窗户纸,一捅既破,颜真卿没有必要象蒙童一般,反复长途跋涉花费大量时间从基础书法去学。理由二,张旭曾言:“笔法玄妙,非志士高人,讵言其妙”。,《述》可见张旭择徒要求极高。前一次拜师经过,只不过是张旭对颜真卿的考查罢了。这段故事就象《圮上进履》中老者考验张良,只是张旭要求更高。不但“孺子可教”而且还要俱备“志士高人”否则“讵可言其玄妙”。

  颜真卿最终成为张卿的得意门生,书法史上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二从《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看颜体用笔

  颜真卿的崛起影响了整个书坛的审美取向。他的变古法新,不仅让人耳目一心,也开创书法审美价值的新标准。形成书法流派的新格局。尤其对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唐以来蒙童学书多从唐楷入手,以至于有“学书当学楷,学楷当学颜”之说,对于这种观念,很多人提出质疑。因为,书法的发展至魏晋,篆、隶、楷、行、草诸体基本完善,而且名家倍出。唐以前包括唐代的书家必定多是从篆、隶、六朝楷书的篆籀之法学起的。“学书当学楷”岂不荒唐。

  其实,颜真卿的真正用笔正是“篆籀”之法。

  由于颜真卿的艺术风格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书家。人们的视线多集中在令人耳目一新的点划提按、结构、章法、外形的颜体风格上,却忽略了颜体真正的用笔方法。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篆法入行,隶籀之气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仔细观察颜字的线条,可以看到线条两侧细小的起伏。这就是笔法中的“锥画沙”、这就是张旭传授给颜真卿真正的玄妙用笔。

  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丛》关于“锥画沙”是这样解释的“下锥时应深入沙子里,必须微微动荡着划下去。这样线条两边是有进有出的,不平均的,所以包世臣说‘古时书家名迹,往往不光而毛’。这就是说前人可以用锥画沙来形容用笔之妙,而大家都认为是恰当的,非以腕运笔就不能成此妙用”。

  沈尹默先生对“锥画沙”的剖析,无疑是精辟的。但最后断言“非以腕用笔,就不能成其妙用”,未免有些武断。至少缺乏说服力。试想,即使写大字可以用腕,写蝇头小楷用腕来表现“锥画沙”。就困难了。

  在颜真卿《述》一文中,文中首先介绍关于横的写法,(张)乃曰:“夫乎谓横,予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吾尝闻长史九丈,每为一画,皆须纵横有像,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这是一段意蕴深刻的师生对话,张旭传授给颜真卿的“玄妙笔法”都暗藏在这段对话中的一字之中,那就是纵横有像的“纵”字。写“横”的动作,应该是水平方向运动。“纵”的概念应该垂直于“横”。“ 纵横有像”就是在书写一横画时,既有横的方向运动,又有纵的方向运动,这洽好符合沈尹默先生所描述的“锥画沙”的过程。无怪乎卫夫人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事情以经很清楚,问题的关键是书写“纵横有像”是如何用笔的。前面我们基本否定以腕用笔,即非用腕,只剩下一种可能,那就是以指运笔。即要以指运笔,又要符合“纵横有像”的要求,只有“转指笔法”能够成此妙用。这样断言似乎有些突兀,但是我们回头看一看离我们最近的几位大师。他们是怎么使用“转指笔法”的。

  吴昌硕在传授他的学生徐穆如先生书法时说:“在转折与行笔同时稍稍乘势转动笔杆”。

  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一书中描述齐白石先生用笔时说“白石先生用笔,手指稍稍转动那”。

  黄宾红强调“用笔之道,宜以指转笔、点画轮廓多呈不规则的起伏状”。

  可见“纵横有像”所用笔法即“转指笔法”。在《述》中并没有清楚交待这一笔法如何用笔。也许这正是张旭与颜真卿师生之间的秘密。

  三简说“转指笔法”

  所谓“转指笔法”顾名思义,即书写过程中笔杆在手指中不停地转动。转动中笔锋与纸张接触界面增大了磨擦力度,从而使线条更具有质感。由于笔杆不停地转动自然而然地使笔锋产生细微地动荡,从而使线条轮廓呈不规则凸凹起伏形态。这正是“转指笔法”所追求的“不光而毛”、“锥画杀”的艺术效果。

  援引宋代词人李之仪论学书一段话“习字正如习马,步骤驰骋,各有先后,失其一节、御者所愧”。自唐代以来有多少人学书从唐楷入手,应该是天文数字,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终其一生,未能踏入书法艺术的殿堂。如知其并非自身愚钝,而是“先失一节”失败注定,夫复何言。

  颜真卿在张旭处补上所失一节,终于成为一代宗师。然而“学楷当学颜”又困惑了一代又一代辛辛学子,实非颜真卿初衷。

  按“步骤驰骋”,采用“转指笔法”从篆、隶入手则事半功倍,然后唐楷,不“失其一节”,御者无愧也。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