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鼓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1986年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
长36.9厘米,大口径29.2厘米,小口径9.3厘米
此彩陶鼓呈漏斗形。粗端呈喇叭口状,口沿外侧分布一周鹰嘴形的倒钩。另一端形似罐状,口部朝向外侧,通过鼓身中部的圆筒与粗端的喇叭口相贯通。粗细两端对应位置各有一个扁桥形器耳,穿绳后可以携带和悬挂,也可以背挎在人身上进行表演。彩陶鼓属于单面鼓,使用时敲击粗端的皮革鼓面进行发声,罐形一端可起到共振扩音的作用,又能保持鼓身平衡,使鼓面始终处于适合敲击的状态。除了形式独特以外,陶鼓的器身还布满花纹,粗细两端均饰多道平行的折线纹,鼓身中部饰色彩不同、间距不等的平行带状纹。
远古时期的鼓分木鼓和陶鼓两类。早期的鼓可能是受到陶罐、陶盆等容器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在形式上带有陶器的烙印。木鼓因材料易朽,实物很难见到,而陶鼓则质地坚硬,即使鼓皮、附件等朽烂无存,鼓身却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雄壮而且传送很远,所以在远古时期的祭祀、乐舞、征战、狩猎等活动中多有使用,有时也兼作报时、报警的工具等,尤其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
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主要有土鼓和木鼓两大类,土鼓即陶鼓。据《周礼•春官•龠章》记载:“掌土鼓豳龠。”东汉学者郑玄注曰:“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之。”无论土鼓还是木鼓,鼓面均蒙以动物皮革,此件彩陶鼓近鼓面处有若干乳钉突围成一起,估计是为了便于蒙兽皮而制。陶鼓在襄汾陶寺大墓中也有出土,并有木鼓出土。木鼓是用树干挖成竖桶形的,其外壁有彩绘,蒙以鳄鱼皮。(撰文:王月前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