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锐——当代值得关注的艺术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希锐 ,字贯一  、玄石,1948年生,甘肃省礼县人  。自幼接受过较严格的书写训练,六十余年来临池不辍,书法兴趣不减,工余闲暇常以习字临帖、研习书论为乐事。从楷书入手,继而行草,兼修篆隶,犹擅草书。学经典摩古意,采百家之长,不拘一格又中规中距,书作曾多次在军内外书展中获奖。
  
  心与理应,含道守贞——王希锐先生书法作品探析
  
  文/ 夏雨
  
  王希锐先生行书风格典雅而舒展,行笔之间的对比明显,这一方面突出了主笔的表现力,成就了雅正、劲健的文人书法旨趣。独到的创作灵感又于气象之外增加许多空灵的情趣,作品也始终体现笔墨的独到质感。观其作品,书卷之气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在其书法作品中始终表现出了一种对书法创作本体的不懈追求,表现在作品之中便是一种孜孜以求的风格探索。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艺术性”自然是创作者要首先思考的问题。至于书法作品风格而言,则往往会被简单阐述为一个书法家表现“个性”的真实。这一点固然没错,但这或许并不是王希锐先生书法风格探索的全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希锐书法作品欣赏
  
  在他看来,书法的基本元素是点画,故而书法创作若言“个性”,首先便需要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点画语言。在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其不断尝试用笔师法古帖的率真与畅达,并在师法过程中间或糅杂以行草之特有的洒脱飞扬之感。从用笔来看,王先生的运笔过程婉通圆健,写行草如写篆隶,尽量不失用笔的沉着气息。此外,为了充分调动不同点画的艺术表现功能,同时也为了将用笔的丰富性、结字的丰满性相关联,王希锐先生时常独到地将点画的边界加以模糊,以点代面,或以线代点,面线结合。点、线、面之间的相映成趣,成就了其特有之新奇,这便是其风格创作的思想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的风格统一便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新奇,更是基于内心对点画深刻理解之后的艺术探索,故不能简单以“个性”代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希锐书法作品欣赏
  
  王希锐先生的风格特质还突出体现在其行草笔法的书写方式上。行书运笔速度本身较快,节奏感变化十分明显。在这样的基本创作规律的指导下,王先生运笔过程中不断能够流露出其情感状况带动了创作用笔的起伏,根据书家情感起伏变化运用提按、顿挫、轻重、快慢的笔法。与此同时,主锋、侧锋书写并用,藏锋、露锋转换灵活;于字体结构方面,王先生在把握结字的传统形态规律的同时,按照自身对书写方式的理解,追求结字视觉形式方面的变化,在富于变化的书写过程中,偶然调整笔画顺序或是强调笔画的减省抑或字体结构长、短、宽、窄的变化,从而使得字体结构丰富多样,字体内部空间注重方扁、连续、正欹的不规整多边形变化,营造出在视觉上的持续不断的冲突感,从而为作品增加了戏剧性观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希锐书法作品欣赏
  
  最后,王希锐先生在墨色变化方面,以笔带墨,以墨显笔。强调墨色浓、淡、枯、燥的丰富表现,在点画语言之外,附加于作品更加饱满的情绪性语言。同时在章法方面,王先生以墨色变化与点画变化为基础,使得行列呼应,浓淡交融,极大地丰富了其书法作品的表现力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希锐书法作品欣赏
  
  总体而言,从作品表现状态来看,王希锐先生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成熟书法家的书写面貌。在其作品中始终表现出了纯雅古朴的创作思路,心悟雅趣、注重性情的发抒仍是其思考自身书法艺术风格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目标。而不求怪诞、不事严整的书法语言则始终推进其书法创作向纵深发展。心与理应,含道守贞,这便是王先生书法创作的最高理想与真实状态,也祝愿他能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走得更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希锐书法作品欣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