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速冻饺子源于沈阳过年习俗

  时值冬季、尤其是在东北,买上几袋速冻饺子吃已成居家百姓的常见事,速冻饺子也在这个季节变得格外热销。对此,民俗学家、沈阳市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刘振操称:“我们今天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老沈阳的年俗——冻饺子。”

  据悉,在清初,饺子是沈阳人不可缺少的过年食品,就是家里再困难,过年也要包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小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刘振操介绍,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寓意吃到如意、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早生贵子。

  刘振操还透露,明末清初时期沈阳的家庭,一进入腊月就要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除了杀猪宰羊,就是包大量的饺子,蒸粘豆包、馒头等,并且放在大缸里冻起来,以备从小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今天人们所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几百年前辽沈地区民间过年的习俗。

  对于饺子的历史,刘振操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典故: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再下锅,煮熟后分给有冻伤的病人们吃。这样,病人从冬至吃到除夕,在抵御了寒冷的同时,也治好了冻伤。张仲景以“祛寒娇耳汤”救助饥寒贫病百姓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元朝时称饺子为“扁食”,清朝有“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称谓。沈阳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清初就已盛行。年三十晚上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表达了“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