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速冻饺子源于沈阳过年习俗
2018-04-04 12:13:35 作者:范春生 陈凤军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已浏览次
时值冬季、尤其是在东北,买上几袋速冻饺子吃已成居家百姓的常见事,速冻饺子也在这个季节变得格外热销。对此,民俗学家、沈阳市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刘振操称:“我们今天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老沈阳的年俗——冻饺子。”
据悉,在清初,饺子是沈阳人不可缺少的过年食品,就是家里再困难,过年也要包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小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刘振操介绍,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寓意吃到如意、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早生贵子。
刘振操还透露,明末清初时期沈阳的家庭,一进入腊月就要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除了杀猪宰羊,就是包大量的饺子,蒸粘豆包、馒头等,并且放在大缸里冻起来,以备从小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今天人们所吃的速冻饺子,就起源于几百年前辽沈地区民间过年的习俗。
对于饺子的历史,刘振操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典故: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再下锅,煮熟后分给有冻伤的病人们吃。这样,病人从冬至吃到除夕,在抵御了寒冷的同时,也治好了冻伤。张仲景以“祛寒娇耳汤”救助饥寒贫病百姓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元朝时称饺子为“扁食”,清朝有“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称谓。沈阳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清初就已盛行。年三十晚上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表达了“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