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响锣舞:官会响锣响百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河南省项城市官会镇响锣表演

 

  官会镇,河南省项城市一个小镇,但是这里的每个村子的不少村民都有一个绝活,就是敲锣。这锣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锣,一个响锣有五六公斤,一般人掂一会儿就会觉得臂力不支,可在他们手里可以忽高忽低,忽前忽后,摆弄出不同姿势和造型,越敲越起劲儿,根本都不觉得累。他们说这是祖传的官会响锣,流传了三百多年。

 

  官会响锣是河南省项城市官会镇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个以锣为道具的舞蹈,填补了我国舞蹈文化中缺少锣舞的空白。官会响锣历史悠久,在当地影响极大,是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008年,官会响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官会镇位于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部,距离县城二三十公里,原名荒芜店。据载,当时民谣称“有女不嫁荒芜坡,庄稼少,槐草多,晒黄头发沤烂脚”。就是这个十年九淹的偏僻小镇荒芜店,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皇帝下江南体察民情,安徽、河南、山东一带的官员到此迎接。路过官会这个地方,当地有个很有名气的秀才叫王子由,把锣和舞连到一起,精心组织了一套大锣的演奏及表演,集合了几十名打锣艺人。用响锣舞来欢迎乾隆皇帝,得到了老百姓和官员们的支持和认可,乾隆也非常高兴,从此官会响锣就流传下来。

 

  于是,响锣舞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荒芜店也因当时百官相聚改名为官会镇。

 

  传统的官会响锣打击乐只有锣,但打法分为几种,具有不同的等级差别。7点锣的节奏4慢3快,为老百姓红白喜事时所用;9点锣的节奏6慢3快,为县级官员所用,依次还有12点锣、14点锣、16点锣和24点锣……而24点锣当时就是为迎接皇帝准备的。演员以铜锣为道具,时而打时而舞,并用锣组成各种造型,变化微妙,达到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艺术境界。锣阵有大有小,最小的两人就可以表演,最大的60多人。表演形式也独具特色,充满了民间的智慧,像“青蛙啃泥”、“天女散花”、“寇准背靴”、“老鳖围窝”、“小两口亲嘴”等,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气息。

 

  近年来,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官会响锣这一文化遗产,项城有关部门听取各方意见,积极挖掘民间文化艺术,打造文化品牌,指派专人负责。多次深入官会采访搜集,挖掘响锣资料。他们在传统《官会响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创新,增加了大鼓、铙、镲,制作了龙头、龙尾等道具,演员少则几十多人,多则100多人,锣鼓乐声气势恢宏,灵活多变,既能粗敲,又能细打,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表演人员在鼓点的变化中时而演奏、时而舞蹈,队形变化多端,如蛟龙上下翻腾,十分威风,被群众称之为“锣龙”。有关专家和文化艺术人员在官会响锣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编排了气势恢宏、舞姿优美的“锣龙舞”。在表演形式上,除了保留原有锣舞的精彩段落外,又糅合了“二龙戏珠”、“龙摆尾”、“龙翻滚”、“龙盘柱”、“跳龙门”、“龙穿洞”等12套表演龙的套路。一面面铜锣好似一片片金光闪闪的龙鳞,气势恢弘,活龙活现。

 

  重新发掘整理过的官会响锣越发响亮起来。1998年,《官会响锣》受到文艺工作者的关注,同年,《官会响锣》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举荣获编导、作曲、表演、辅导4项金奖;1999年7月,由《官会响锣》改编的《锣龙》,参加河南省舞龙大赛,荣获此次大赛所设的惟一一块金牌,被授为“中原第一龙”称号。同年12月,《锣龙》赴京参加演出,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并应邀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庆澳门回归大型广场晚会。

 

  2010年9月,在山西大同市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大同云冈文化艺术节上,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会响锣》改编的《中原锣舞》代表河南省参赛一举夺得银奖。

 

  “文化事业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文化产业发展,则又是文化事业繁荣的支撑。”官会镇党委书记陈峰说。官会镇党委政府在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官会响锣特色文化产业,每年都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专用资金10万元,用于官会响锣的开发和保护。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民”为本的民乐产业,民乐产业有两支锣龙队,演职员农忙务农,农闲演出,在自娱自乐的同时,每年获演出收益800多万元。官会镇因此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荐名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