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闹市:不花钱可以听戏听相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提起老北京的闹市,可跟现在大不一样,主要集中在内四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而这四城中,不算庙会,平日热闹的有东城的隆福寺(以小吃为主),王府井、灯市口;西城的护国寺、西单、闹市口;崇文的花市、磁器口;宣武的天桥、前门大栅栏、鲜鱼口、打磨厂、菜市口等地。其中大栅栏的百货,鲜鱼口、打磨厂的戏园子,比方说庆乐戏园、大观楼电影院都是老百姓常去的娱乐场所。天桥的杂耍,评书、相声、摔跤、变戏法,应有尽有。

 

  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菜市口。也许常住在这儿,不仅熟悉,而且得益最大,感情最深。那时以西鹤年堂为中心,每年过节,这里成了花炮燃放基地,通宵达旦,灯火通明,鞭炮声声。消夏时节,这里成了大娱乐场。西鹤年堂的角楼挂着高音喇叭。晚饭后,附近居民都不约而同聚集这里,听侯宝林的相声,他的几个好段子如:《卖布头》、《夜行记》、《戏曲与方言》等,都是在这儿听的。那时车少,马路虽窄,马路牙子上坐满了人,老头儿、老太太们搬着板凳一坐就是几个钟头,直到店铺上板儿,才回家。

 

  宣传婚姻法那阵儿,这里每晚放评剧,有《刘巧儿》、《小女婿》、《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等等。很多群众票友,都上广播电台去唱,据说培养了不少评剧演员。

 

  我最喜欢听的是《小女婿》,至今很多唱段还没忘。我十来岁回家种地。背着筐搂苇茬子时,走在白洋淀边,空无一人,除了鸟声,耳朵里一直响着的就是这些评剧的唱词:“我十九,他十一,事事他全都不懂得(dī)——”那时,我正好十一岁,每唱到此,总有些肝儿颤,怕家里人给我说个十九岁的大媳妇。而当时我堂姐正好十九岁,一开始我真怕她,其实人家长得端端正正,农村姑娘的朴实和美并不能解除我对她的恐惧。直到我知道,她已许配人家,并看见我的姐夫时,这才放心。我想,这都是从闹市那儿听评剧带来的心理负担。可见,这种宣传有多深入人心哪!

 

  闹市,闹的是人,不一定买什么卖什么!现在可不行,市场经济,厂家设点儿,不管是连锁店、超市都是以赢利为第一,有时偶尔搞点儿促销,不过是撒些钓饵,让顾客多上些当罢了。这和老北京的闹市有本质的不同。

 

  我真怀念那时的闹市。不花钱可以听戏、听相声,还可以展示自己,宣传个什么政策,一竿子插到底,人气儿旺不说,还给北京添了大彩儿——谁到大都市不图个热闹!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