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生活:那些小扇轻摇的日子

  老北京人居住生活在胡同里。有胡同,才称得上是老北京人地道的“京味儿”生活。胡同幽深,您瞧!三叔二大爷聚集在街口的小酒铺儿里来上二两,外带天南海北的一通“神侃”;老奶奶与老姐儿几个在大椿树下唠着家长里短的闲嗑,手里还不忘忙活儿纳着“千层底”的布鞋底子。这些留存在记忆里的生活场景,或深或浅地被回忆被唤起。

  今夏北京城受高温烘烤的日子较多,用时髦的话说那是因为“桑拿天”闹腾的,着着实实热得人够呛。可话又说回来了,眼下家家户户有了电风扇、电冰箱、壁挂或柜机空调,提高了胡同四合院里人们生活的质量。这不,如今“三伏天”开着空调,涮火锅子的日子一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我小的时候,少说五六十年前,一入夏,热在三伏,过日子谁也躲不过去。热天里,胡同口老槐树的树枝子树叶子,是纹丝不动。那烦人的“知了”,是可着劲儿地鸣叫,真有几分“火上浇油”的味道。一到此时,扇子就成为人们争先恐后“把持”的稀罕物件。那时,人们普遍使用的扇子是一种被叫做蒲扇的居多。

  说到扇子,能一一列数出来还有竹皮儿扇、麦秸扇、折扇,再往下说还有团扇、宫扇、羽毛扇。大家还记得吧,那京戏《空城计》里的诸葛亮,迈着台步手持羽毛扇呼风唤雨称得上是神机妙算。戏剧是戏剧,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要说实惠还得是大蒲扇,一个“大”字就透着特别招人待见。这大蒲扇,是取自栽种在南方的一种叫蒲葵树的树叶,叶子的特点就是宽大厚实。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一首戏说扇子的民谣,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此言一出,透着几分惬意、调侃和逍遥的色彩。

  现实生活中。您瞧!西屋蹬三轮车的李大爷,收车回来,手持布甩子(老物件,用旧布条绑扎),掸去一身的尘土,稀里哗啦地在脸盆架子前洗涮一番。随手就抄起大蒲扇,歇息腿脚吸吸溜溜地喝着烫嘴的茉莉花儿茶水。就连低头吃那大海碗里的麻酱凉面时,也是一只手离不开大蒲扇。再仔细观察那把大蒲扇,早已经被李奶奶用旧背心布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蒲扇都变成旧黄色了还舍不得扔掉。那时居家过日子,时兴勤俭缝缝补补。许多人手中的蒲扇,随着左挥右扇一阵阵风儿挥之即来,是过夏天不可缺少的。有时人们双手有活计忙活儿不过来时,索性就把蒲扇插在脑后粗布汗褟儿圆口领子里,省得用时四下撒摸(寻找)不耽误事儿。

  这蒲扇在不同人群里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胡同口买西瓜的商贩手里,一把破旧的蒲扇,一边挥动着扇风遮凉儿,一边轰赶着飞舞的蚊蝇;夏日里走街串巷叫卖冰棍的大妈,手持一把新蒲扇不但扇风解凉,而且还可以遮挡伏天日头的照射;就连腿脚不便的老人,也是手里拿着大蒲扇,当找到一个背阴儿地歇息腿脚时,大蒲扇又成了坐下的垫子。我小时候,玩儿“打仗”时则拿蒲扇来当枪使唤,淘气的时候还把它当做竹马来骑。所以,仔细琢磨这个“扇”字,按笔画说上部一个“户”字,下部一个“羽”字。这一解释是户离不开羽,可见扇子在家家户户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说到人们使用扇子,当时在老北京城里就有制作和修理扇子的行当,这些手艺人在走街串巷地吆喝着、经营着。

  先说卖扇子的。卖那些蒲扇、竹皮儿扇,麦秸扇的,大多是跟随着卖笤帚、炊帚、盖帘儿、笸箩(秫秸或竹皮材料,类似盆状)的一同兜售买卖。一个独轮推车(也有挑担的),两侧椭圆荆条筐子里装满了货物(老北京人称杂货)。那些挑担卖蒲扇的,有时则将几十把蒲扇装在一个大大的包袱皮儿(布包)背在后背。

  刚刚买来的新蒲扇,由于绑扎挤压的原因,七扭八歪的不是很平整。人们买回去,还要浸在水里涮洗一番。然后将沾上清水的蒲扇再找个平整的箱子、面板或石板压一压。细心的人还会绑扎或是做上一个记号,以免使用蒲扇的人太多混淆了,闲生出不必要的麻烦口角来。

  说到修理扇子,主要是指折扇。这些手艺人,大多肩背小木箱。这个做工精细的木箱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有一对能打开的木门。不同的扇子配件和工具分别码放在上下两层。最为有趣的是箱子的背绳或是背带上,特意连接着许多的小铜铃铛,随着修理师傅在胡同街巷的行走晃动或是风吹,铜铃随即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吸引来大人小孩儿的新奇目光。

  遇有需要修理的活计时,他们会来到您的院落中或是选择街门的石礅高台处,坐下。那时,修理扇子可是一件精细活儿,常言道:慢工出细活。修理折扇的范围可以是更换一支扇骨(翅),也可以是更换整个扇面。就是扇轴子坏了,也同样可以做到“手到病除”,包您满意。

  折扇是一种比较讲究的物件,仅说扇骨,从材料上说就有檀香木、黄檀、紫檀之分,也有少量象牙的,其上被点缀着流苏挂件的小饰物,更多的是竹木制品,还有一种蜡烛黄的竹木扇骨最为珍贵。从做工来说,有烫花、雕刻、镂空的区别。如果遇见修理扇子的“高手”,还可以为您被虫蛀、水渍的扇面巧妙地“补缺”上山水花草等。这些修理折扇的手艺人吃的这碗饭,用四个字描述,就是“投其所好”。

  我有一个表叔曾是在京城里做纸张生意的买卖人,有一个嗜好——收藏,早年专门请手艺工匠制作折扇。一幅宽大素净的白纸扇面(大多在文具纸行里买),或请人题写诗词书法或画上花鸟鱼虫,梅兰竹菊等。可心之作摆放在厅堂书房自拥风雅。如前所述的扇子民谣,就抄袭了另一个版本:“扇子扇清风,时刻在手中。谁要借我扇,您且慢言行。”不过,每年一到时候,几个同好此道的朋友,会聚在一起,相互品玩儿折扇。

  如今在京城的收藏界里,收藏折扇已经形成市场,说到古折扇,则是物以稀为贵了。(许志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