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小街都府堤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在北京接见青年学生,听说座中有武汉的,便问:“你们说是武汉人,那你们晓不晓得武昌的都府堤啊?”几个学生把湖南乡音“都府堤”误听为“豆腐蹄”,忙说没有吃过。毛泽东呵呵大笑:“你们连都府堤都不晓得,那我看你们就不是武汉人啰!”都府堤,是毛泽东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事过近半个世纪,老人家仍不能忘怀。

  都府堤是一条临江的小街,长不及一里,历史的风云却在这里铸就了三处红色胜迹。如今的小街经过整修,麻石铺路,周围的民宅及马头墙均恢复为清末民初风格,颜色一如红军时期军装的灰蓝,庄重、质朴,路两旁植有朴树、香樟、桂花,绿风如云。小街自北而南,依次是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和中共“五大”会址。

  农讲所原为学堂,四进的庭院,草坪绿树,粉墙黛瓦,宁静而肃然,呼吸中似仍可闻到当年的革命气息。

  一进为常委办公室,毛泽东就在这里办公,办公桌为旧式的条桌,岁月将赭黄色的油漆磨蚀得斑斑驳驳,桌面有些裂纹,细细密密的,似刻录有伟人当年创办农讲所时运筹谋划的艰辛。

  二进为大教堂,墙壁正中挂孙中山先生像,左右是国民党的旗帜。一九二七年三月农讲所开课之日,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好时期。毛泽东在此给学生讲授《农村教育》、《农民问题》,他响亮的乡音,睿智的目光,有力的手势极具吸引力,课讲得浅近明白,最为两湖子弟所接受。

  大教堂后面是大操场,是学生上军事课和举行大会的地方。我小心地踏在绿茵如丝的草坪上,仿佛看见当年的学生列队操练、端枪劈刺的身影,耳闻慷慨激昂的《打倒列强》、《农友歌》的歌声。农讲所全盛时期有学生八百人,毕业后,革命的火种播向四方,不少人参加了南昌起义和“秋收暴动”。

  都府堤四十一号,一座典型的鄂地风格民宅。进门即是天井,阳光直射下来,把铺地的青条石映照得分外光溜,纤尘不染。轻轻推开带窗格子的木扇门,走进堂屋,左手第一间房便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卧室,屋里有八仙桌,桌上有座钟和白瓷茶具,靠里是双人大床,土布床垫,印花蓝布被褥,俭朴洁净,家庭氛围浓郁;靠墙则是一张书桌,煤油灯,砚盘,插着笔的笔筒是毛泽东夜间工作的伙伴。一九二七年,毛泽东从湖南考察归来,通宵达旦伏案疾书,就在这张书桌上诞生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部指导中国农村革命的经典著作。

  出旧居,南行数步即中共“五大”会址。这里原为国立武昌第一小学,校门门楼雕饰精工,中西合璧风格,校舍是二层楼房,黑脊、长廊、红柱,学馆样式。会场设在一楼,一排排长条凳把厅堂挤得满满当当。“五大”是一次空前的代表大会,除中共早期的领导人外,还有国民党代表和共产国际及苏、英、美、法、德等国代表,共百余人云集这里。“五大”虽然没有将毛泽东选入领导层,但会议从革命失败的痛苦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在探索中前进,开始了向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性转变。

  征程漫漫,风云变幻。中国革命正是途经这条小街,延伸到全国各地,最终形成波澜壮阔的红色大潮的。都府堤是一页可触可摸的历史。(苗连贵)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