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的“行车规则”
2018-03-30 11:54:18 作者:李宝臣 来源: 《环球》杂志 已浏览次
现代道路交通飞速发展以来,世界上有的国家选择左行,有的选择右行。左行习惯可能与一般人骑马时从左侧上下的本能动作有关,这样减少了相互碰撞与频繁占用道路中心区上下马的几率。也有人认为源于骑士左侧佩剑抽出方便的习惯。不过明清时期,北京人是右行的,这一习惯源自礼制。
明清北京最流行的交通工具就是骡马车,富者自备,贫者雇用。利玛窦初次进京的见闻记录生动鲜活,如今读来跃然纸上,《利玛窦札记》讲:“中国人并不认为在城里乘马车旅行是奢侈的……别的城市几乎很少有这样普遍乘马或其他乘坐工具旅行的。到处都是等候受雇的马车,在十字街头、在城门、在御河桥和人流汇聚的牌楼处。雇一辆车一整天也花不了多少钱。城里的街道非常拥挤,以致赶脚人必须用缰绳领住牲口穿过行人。他们知道城市的每条街道和每位著名市民的住所。他们还有《指南》,上面列出城里的每个地区、街道和集市。除去骑马旅行而外,到处都是抬官员和要人的轿子。北京的这种乘坐工具要比南京或其他地方的花费大得多”。
清朝依然如此,特别是乾隆提高官员乘轿门槛以后,路上经营性车辆猛增,运营更为繁忙,轿子相对减少。车分驴车、马车、骡车。低级的敞篷载客、运货两便,普通带篷的用芦席、柳条、荆条等,高级的采取轿子形制,车厢或前或后开门,两侧装饰绸绫窗或玻璃窗。车厢侧开门据说始自纪晓岚,如此须将车轴后移而加重车辕牲口负重。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说,专门供人雇用的称“买卖车”;终日在胡同口等客的,讲妥价钱起程的称“站口”,犹如当代出租车停在某处等待的“趴活”;东奔西走流动拉客的称“跑海”,好似今日出租车司机所说的“扫马路”。
现代化以前缺乏统一的交通法则,尽管如此,骑马坐车也好,乘轿也罢,在经常性的碰撞躲避中也自然形成了某些行车习惯。现代道路交通飞速发展以来,世界上有的国家选择左行,有的选择右行。左行习惯可能与一般人骑马时从左侧上下的本能动作有关,这样减少了相互碰撞与频繁占用道路中心区上下马的几率。也有人认为源于骑士左侧佩剑抽出方便的习惯。
不过明清时期,北京人是右行的,这一习惯源自礼制,官员出行在途中相遇,平级的错道互行,差一级的趋右避行,差二级的引马右立让行,差三级以上的引马回避。早在唐代长安就有车辆出城门右行,进城左行的规定。
道路宽度取决于错车所需的距离,如果以当时最流行的马车计算,一辆车满载货物宽不过四五米,那么路宽设计为十余米已经够用。北京因是一统皇都,自元朝规划建成以来,城市干道是所有城市中最宽的,达到40米。路宽不由经济实用决定而另有其因。
内城干道超宽规划,一方面,出于张扬皇权一统气魄;另一方面,也是皇帝出行与军队及辎重出入的实际需要。御驾出行向来铺张威重,前呼后拥,仪仗绵延几百到上千米,仪仗扈从队伍横宽可达二十几米。队伍在行进中,不可能擦两边的店铺住宅而过,必须要留出安全空间,保持一定距离。所以,在规划道路时有意地增加了宽度。官员车轿远非皇帝銮仪规模,在较宽路上行驶,不可能选择道路中央,根据官低者要趋右避让官高者的礼制规定,那么行进时一定会选择最简便的行走方向。无论如何,随时可能发生的避让需要,使人们不可能选择左行。由于官员群体在社会与政治生活中具有引领时尚的影响力,因而可以有效促成本城居民逐渐认同这一走向方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