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非遗团队参与荆河戏抢救性记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月22日,桃花村荆河戏传承人向群寿老人家中热闹非凡。长江大学非遗团队正在这里对老艺人的唱腔、唱段和表演技巧等进行数字化抢救性记录。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荆河戏是荆州千百年来人文精神的载体。其中的精湛技艺能否完整地记录下来,不仅取决于传承人的状态,也与记录的手段方式有极大关系。所以,以数字化方式进行活态性抢救记录就十分紧迫。”针对荆河戏传承人高龄化严重、青黄不接的情况,湖北省非遗中心(长江大学)主任桑俊教授说道。为此,她协同荆州市群艺馆戏剧专家王文华老师,组织长江大学非遗学社学生10多人来到桃花村,对向群寿老人所掌握的荆河戏技艺和优秀剧目进行抢救性录制。

 

  至此,荆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荆河戏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展开。此项工作后续还将录制谭复秀、陈顺珍、胡兴春、余耀新、刘家宽、陈德银等27位荆河戏传人的唱腔、唱段,其中包括一位国家级传承人、二位省级传承人和三位市级传承人。

 

  荆河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六百多年历史,是发源于荆州的本土戏种。随着老一辈荆河戏艺人的逝去,荆河戏的表演、唱腔、吹奏等技艺和剧目面临失传危险。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荆河戏的精华,保存荆河戏传承人的技艺影像资料,对保护濒临消失的荆河戏,延续荆河戏文化基因十分必要。(通讯员 李建军 李胜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