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晏河清盛世国尊复兴中华传统文化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文化遗产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脉的延续和体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树立文化自信,成为许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日前,《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一系列电视节目持续火爆,它们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对话历史,展示文物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
  
  “非遗传承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应该把更多的传承人和学者专家纳入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的链条中。”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眼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非遗资源,要走“保护、传承、创新、延伸”之路。潘鲁生表示,“保护”与“传承”是对文化“种子”的保护和培育 ,而“创新”与“延伸”则需要让非遗资源与时代结合,让非遗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道路上,如何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工美集团创新性将景泰蓝和花丝镶嵌两大非遗技艺相融合,以清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海晏河清尊”为原型,打造出《海晏河清》盛世国尊,致力于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盛世景象,通过非遗载体展现新时代文化魅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和精神命脉。文化遗产要活起来,“传承”是前提,只有那些技艺、那些器物、那些遗存本身存在,并得到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远传下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海晏河清》盛世国尊以其极富开拓意义的艺术实践,让沉睡在博物馆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唤醒国人的文化记忆,让古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年轻的姿态,在新的历史时空闪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企业宣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请注意可能的风险。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娜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