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传承人:指尖上剪出新疆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资料图:2017年8月3日,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温泉北社区活动中心,新疆非遗传承人、新疆手工艺大师王革将剪纸作品送给孩子们。(刘志龙摄)

 

  “剪纸最重要的是创意和想法。”说话的功夫,一个“春”字在王革的裁剪下跃然纸上。

 

  今年63岁的王革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的传承人。这几日,王革受邀到新疆哈密授课,对来自新疆文化领域的代表讲解剪纸的运用、发展和产业。用王革的话说,“又干起了讲课的老本行。”

 

  50余年剪纸人生

 

  王革的剪纸技术要从家里说起,她的外婆和妈妈都是剪纸高手,耳儒目染下,她也学会了剪纸。8岁起,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家里的剪纸任务就交给了王革。

 

  直到1975年,一直把剪纸当兴趣的王革,把剪纸用在了工作上。 那时的王革是一名教师,为了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王革用剪纸做了一些拼音字母、小动物等当作教学模具,没想到她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上课兴趣,还得到学校的认可和推广。

 

  王革就这样利用业余和工作时间,坚持剪纸30余年。退休之后,她不仅没有“丢掉”剪纸,反而比以前更忙了。“现在可以把更多时间用在剪纸上。”

 

  剪纸技术幻化为艺术

 

  退休后,王革在位于乌鲁木齐的七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开了一间工作室,展示自己剪纸艺术的同时,也将这项中国古老的艺术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

 

  从人像、地标地识,到新疆民族服装、乐器,王革的剪纸作品慢慢越来越有特色。“我希望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在剪纸上有一些创新。”王革说,为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剪纸作品,她还经常深入到新疆各地,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中寻找灵感。

 

  王革说:“哈密传统刺绣就给了我很多灵感,我和当地的绣娘经常交流,也因此创作了《哈萨克刺绣》,这幅作品在中国多地展出。” 几年前,王革还在剪纸创作中运用“点染”手法,为传统剪纸绘制上色,使作品更丰富,更有层次。

 

  首次尝试“点染”的大幅作品是《古丝道·新丝路》,作品中再现了唐朝公主将养蚕技艺带到西域,当地的少数民族妇女养蚕织布的场景。

 

  “我查阅资料创作构图用了3年时间,点染上色花费了3个月。”王革说,制作过程虽然繁琐,但作品取得了很好效果,除了国内收藏爱好者,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收藏家都非常喜爱这幅作品。

 

  将技艺传承发展

 

  如今,王革已经有了5个工作室。王革说,时代在更迭,不少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特别是剪纸,要让它流传下去,就要有创新和发展。”

 

  从2015年开始,王革已经收集了新疆十几种剪纸类型。而今年,她想把更多新疆歌舞和新疆民间艺人系列的剪纸制作成“点染”版本。“想用非遗的方式记录非遗。”除此之外,王革把重心放在了培养剪纸传承人上。至今,她的徒弟有10名,而跟她学习最长的有10年之久。“剪纸的技艺容易培养,但创意设计需要更多人重视。”

 

  为了让更多人记得剪纸这项传统艺术,从2009年起,王革在新疆上百所学校、社区进行了上千场讲课,听课人数上万人次。王革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