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戈铜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战国 曾

 

  兵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长3.43米

 

  三戈铜戟的柲为木制。外裹竹条,以丝线缠绑,再涂漆,挺括坚韧,平滑而有弹性。此戟顶端装铜矛头和有内铜戈,往下4.7厘米处又装一无内铜戈,再往下5厘米处再装一无内铜戈,一矛三戈同柲,当是战车上使用的长兵器。这种兵器在中国是首次发现。随县擂鼓墩1号墓是战国早期曾国诸侯名乙的墓,在这个墓中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文物。

 

  戟是一种矛和戈合体安装在长木柄上的兵器,集勾、刺、啄、割几种功能于一体,是我国古代一种先进的长柄兵器。这件戟是在一件长柄矛上安装了三件青铜戈,木柄外裹竹条,用丝线捆绑,然后涂漆,使用起来平滑坚硬而又有弹性。这种多戈戟多见于这个时期的南方地区,起初是徒兵的武器,用于步战。这件长达3米的多戈戟,应该是车战的兵器,用于勾击对方的车士,同时也能攻击对方接近战车的步兵。

 

  迄今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戟出现于商代晚期,其戈、矛系分别铸造,然后通过柲联装在一起。西周时期铸造的青铜戟,是直接把矛和戈的功能合二为一,浑铸为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戟仍然回到矛戈联装的方式,并普遍用于军队装备。在冷兵器时代,戟的优势十分明显,它可以装备在步兵、骑兵、舟兵等多个兵种,杀伤力大,因此成为一种使用范围广,延续时间长的兵器。战国末期,随着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铁的坚硬和韧性更适合用于兵器制造,铁戟开始出现。由于铁不容易折断,所以戟的形状发生很大的改变,再次把矛和戈的功能结合在一起,铸造成矛戈一体戟,大约呈“卜”字形。文献记载中常常用“持戟百万”、“长戟百万”来作为士兵的代名词,表明戟在当时兵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撰文:杨桂梅 )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